探索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数学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33498 浏览:1556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标明确指出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本文以此为基本理念,提出了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的观点,具体阐述了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 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进行再创造.
【关键词】 数学;生活现象;生活化;数学现实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因此,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用于实践. 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因此,作为一名21世纪的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生活,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1. 初步地认识数学与生活

原来,人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 例如,古时候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人们在进行物品的重新分配时,人们在进行土地测量时……尽管数学也只是起着计算与测量的作用,但人们还是想到了用数学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其作用已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数学作为一种人们思维的特殊工具在社会中“隐式”地存在着,虽然它不像有形工具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远远超过那些有形工具,因此说它是一种“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种工具,就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数据运算甚至推理与证明.

2.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中的电冰箱、电视机、音响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基本形状,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它们的形体特征,再加以归纳、分类. 另外,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家里的人数、学校教学大楼的层数、操场周围的树的棵数、家中客厅的瓷砖的数量等.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二、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鉴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1.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教育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引进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商店服务员与顾客进行商品的买卖,从而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让学生计算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应缴税款,比较各种优惠方案……例如,对于完成“时间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看作息时刻表,联想平时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几点放学,每个时间让学生在钟面上演示出来,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时、分、秒等概念,带着问题再让他们完成一分钟内可以做的事,如拍球的次数,呼吸的次数等. 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了时、分、秒的单位. 可见通过学生兴趣盎然的活动,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联系实际,化难为易,理解数学新知识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教授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分铅笔的比赛:“把4支铅笔平均分给小组中的4个人,每名学生分到几支铅笔?还剩几支?”讨论以后每组请一名学生发表意见,看哪组的同学说的最好最完整,同时在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同讨论,从而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之大,增进他们的兴趣.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学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学数学,会使他们尝到探索奥妙的乐趣,从而萌发对数学知识的渴求,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但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 所以,授完新课后,在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学习了米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618jyw.com
、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 特别是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到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又如:学习“分类”之前,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数学问题,它们又是怎样分的. 学生调查后汇报:“超市中有分类,小食品放一起,饼干放一起,酒放一起……”“书店也有分类,大人书放一起,儿童书放一起……”学生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这时请同学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一下,看看怎样分类整理. 学生马上将从生活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上,有的按学科内容不同分,有的按书本不同性质分,有的按书本大小不同分. 总之,方法不一,但都能将自己的书包由原来的无序整理为有序,锻炼了自理能力. 回家后请同学帮助家长做一件能用到分类这个数学问题的家务,和家长共同评价,从而检查分类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况.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分析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在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多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杨鸿. 在活动中经历,在探索中体验[J]. 小学教学参考, 2012,9(659):21.
周琴. 让生活浸润数学课堂[J]. 小学教学参考,2012,9(659):79.
[3]王乃彬.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初探[J]. 小学教学参考, 2012,12(668):6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