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示论阅读交互性及其教学启迪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6504 浏览:223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阅读具有交互性,表现于三个方面,即阅读过程中两种基本阅读模式的交互、读者与作者的交互以及读者头脑中各种知识的相互作用。阅读交互性理论启示,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自上而下的阅读策略,加强课外阅读,并引入“批判性思考”概念。
关键词:交互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图式;批判性思考
[]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078-3 doi:10.3969/j.issn.1006-283

1.201

3.0021

1 .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前两次改革都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自2002年至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今的第三次改革,则“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蔡基刚,2011:27)。然而,近年来,学界对大学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可以预见,阅读,尤其是结合专业的阅读,又将受到重视。
Alderson(1984)指出,对于那些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而言,阅读能力几乎是他们所需的全部语言技能。这样的论断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似乎有些绝对,但是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吕中舌、郭茜(2004:61)写道:“鉴于阅读如此的重要,大量的语言学家及教育家长期以来一直专心于阅读理论的研究,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涉猎阅读的各个方面:从视觉层面到心理层面;从阅读模式到教学方法等。”他们指出,目前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阅读的本质上,即阅读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2 . 阅读的交互性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承认阅读是一个交互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的交互性有多层含义。
2 . 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t h e t o p-d o w n a p p r o a c h)和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t h e bottom-up approach)被公认为读者阅读文本的两种基本方式。前者指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阅读文本进行预测和信息重建;后者指对字母、单词、词组、句子等语言单位进行逐层次的详细而精确的辨认。
一般认为,阅读过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模式的相互作用,读者同时使用两种方式以获取意思。当读者要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篇章结构或者推断作者意图时往往使用自上而下的模式。而当读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够充分或者读者的预测未能获得文本的验证时,可以通过详解单词句法的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抓住阅读材料的字面意思。
2 . 2 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阅读过程也是读者与文本,或者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与交流。阅读的过程并非作者传递信息,读者被动接受,而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这正是Goodman在上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心理语言学的阅读模式。Goodman将阅读定义为“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认为,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作者所提供的文本和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读者经过取样、预测、证实、修正等一系列过程才最终理解文本的意义。
2 . 3 各种知识的相互作用
“交互性”的第三层含义指阅读过程中,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Hedge(2000:189)指出,理解的获得依赖于读者头脑中的语言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和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图式知识与图式理论紧密相关。所谓“图式”(schema),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头脑中已获取的知识结构。图式理论认为,读者能否理解文本,取决于读者头脑中是否有文本所要求的相关图式或者相关图式能否被激活。图示理论强调了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以上三层意思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阅读的过程即读者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知识经验对阅读材料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处理,以理解文本意义。理解不仅指对字符的解码和对语言文字表层的理解,理解更是一个读者对文本内容做出判断、评价、反思的过程。阅读交互性理论对语言教学具有启示作用,对我国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3 . 从阅读的交互性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主要通过精读课(本世纪以来,精读课改名为“综合英语”)开展。精读教学以词汇、语法为中心,重视语言点的分析。教师往往将课文这一语言范本细致地分割成单词、词组、结构等加以讲解。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点,教师通常列举一些例句,然后让学生通过课堂操练和课后练习加以巩固。从阅读交互性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3 . 1 重语言知识,轻阅读理解
在阅读课上,理解意义、获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而我国传统的精读课将注意力集中在单词、句子、词汇用法和语法知识上,显然更偏重于语言知识的学习。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阅读课和语言课。Nuttall(1996)强调了阅读课和语言课的区别。他指出:阅读的目的是获得意义。在阅读课上,语言被视为传达意义的载体,意义第一而语言第二。而语言课上,重点是词汇和结构,意义退而居其次。关于这一点,Alderson和Urquhart(1984)也曾提及。他们认为,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上的做法,在语言课上或许是合理的,但是阅读课上则不宜提倡。他们指出,在实际教学中,所谓的“精读课”往往根本没有“阅读”这一活动,课堂活动仅仅是语言练习而非阅读练习。
3 . 2 使用单一阅读模式
在精读课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养成了研读式的阅读习惯,即查阅每个新单词的意义、分析每个复杂句子的语法结构、翻译每个句子等等。大部分学生阅读英语时,不管文本体裁,也不管阅读的目的,几乎一律逐字、逐句、用单一速度阅读。 对照前文所述的理论,可见中国学生倾向单一使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以为这是唯一的阅读方式。而缺少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的支持,往往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难怪经常有学生抱怨:认识每个单词,却看不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 . 3 未能发挥学生作为读者的主动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精读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然后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或者做几道多项选择题。这些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往往只有一个答案。假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认为讲课达到了预期效果;假如学生回答错误,则教师进行纠正,给出标准答案。阅读过程到此为止,之后大量的课堂时间被源于:论文大纲www.618jyw.com
用来操练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句型上。长此以往,中国学生往往被训练成了恭顺的读者(submissive readers)。
然而,根据阅读交互性理论,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高效的读者不是被动的意义接受者,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建构文本的意义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4 . 教学启示
近两年来,学界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的讨论日益高涨。一些重点大学(如复旦、清华、中国政法大学等)开始了新一轮教学改革,重点是压缩基础英语教学,开展学术英语课程。可以预见,未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基础英语性质的精读课或综合英语课程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体现一定专业性和内容性的学术英语课程。
但是无论怎样改革,阅读教学必须体现阅读规律。笔者以为,阅读交互性理论对我们有着以下教学启示。首先,我们应该重视自上而下的阅读策略。前文说过,我们一贯注重的是词汇、句子层面上的阅读,因此学生对于分析句子结构等自下而上的阅读策略较为熟悉,而对于预测、推断、识别文本的篇章结构、快速获取信息等自上而下的策略则不擅长。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加强对这些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同时使用两种模式进行阅读的能力。
其次,增加阅读量、重视课外阅读。阅读过程中,读者要理解文本的意义必须依靠头脑中各种知识的相互作用。图式理论认为,阅读时可调动的知识经验越多,从理论上讲,理解时遇到的困难也就越少。而图式的获得和存储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阅读这一汲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渠道。
当前,大学生的课内阅读量相当有限。大多数综合英语教材通常设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两篇1000词左右的文章。因为课时有限,很多学校还会将八个单元的阅读量进行压缩。很难期望这样的阅读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重视课外阅读。
再次,重视“批判性思考”(c r i t i c a 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是指读者积极参与阅读过程,对作者传达的观点、思想进行评价和反思。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高效的读者并非一味单方面地接受文本传达的信息,而是积极地预测下文,揣摩和推敲文本。
中国学生长期以来被认为基本功扎实而创造力不足。这或许就与我们的阅读模式(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有关。我们重视的是对文字的解读,对知识的记忆,却忽视阅读过程中和阅读之后的反思这一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而翻翻国外出版的阅读教材,往往有一个“批判性思考”环节,一般以问答题形式出现。这些思考题从课文内容出发,一般难度较大,答案通常是开放式的,很难从课文中找到现成答案,也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笔者认为,将“批判性思考”引入阅读教学,体现了阅读交互性的本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过程,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5 . 结束语
蔡基刚教授指出,学术英语课程的阅读教学应该“量大货真”;教授“如何通过文章结构、主题句等来快速汲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作者态度和文章观点进行质疑,尤其是对不同来源的材料的观点进行比较和批判性评论”(蔡基刚,2012:34)。可见,学术英语课程提倡大量阅读,重视自上而下的阅读策略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将改进传统的阅读教学,从而更真实地体现阅读的本质。
参考文献
Alderson, J. C. & A. H. Urquhart (eds.).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C]. London: Longman, 1984.
Carrell P. L. & J. C. Eisterhold. 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J]. TESOL Quarterly, 1983, 17(4).
Gollasch, F. V. (ed.),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 Goodman[C]. Vol. I.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82.
Hedge,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Nuttall, 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 Oxford: Macmillan, 1996.
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J].外语界,2011(1):21-29.
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5.
吕中舌、郭茜.阅读:解码的过程还是相互交流的过程[J].外语教学,2004(4):61-6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