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走进走进孩子心灵试述让他们快乐成长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7191 浏览:239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每个老师教书育人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学困生;教育;转变
1003-2851(2013)-09-0126-01
教育过程中学困生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学困生的转化就成了从教者不可避免的问题。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智力因素的学困生是难以转化的,即“三分天注定”,我们不否认有部分学生的先天素质不够,这是我们无法更改的。然而“七分靠打拼”后天因素是我们必须探讨的。学困生形成的后天因素很多,如方法不当,基础差,上课听不懂;身体差,缺课多。有的厌学,缺乏毅力,自动放弃,家长不管;和家长或教师对立,产生逆反心理而赌气不学,逐渐掉队。学困生产生最不可忽略的一种原因是家庭因素,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它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无声和厚重的,有的家长打骂孩子,时间长了,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怨恨久积于心,慢慢放弃了学习,有的不打但语言的折磨不断,精神长期得不到舒缓也会让他们讨厌学习。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所以转化学困生要有家长的协助,多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矫正家庭教育的误区。
我教的这届学生里有个男孩,看长相属于聪明伶俐的,但看成绩吓一跳,基本属于在小学就被老师放弃的,经常犯错,还有一种看破世界的心里,我看了他的简介,知道他是离异家庭,与父亲一起生活,母亲一栏是空白,开学初要填写家庭的相关信息,我让他把母亲的姓名单位填上,他一概说不知道,有一次因为与父亲发生了争执,离家出走,他的亲人全部出动找他,并在电视上做了寻人启事,几天后他回到了教室。于是我请他的父亲到校,和他谈了孩子的事情,他父亲说:“在他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离婚了,这么多年也不让他母亲见孩子,慢慢就失去了联系。”我说:“你和他妈妈过得不好,有离婚的权力,但不是孩子的错,他妈妈永远是生他的那个人,没必要让孩子仇视她,一个说反复咒骂自己母亲死了的孩子,心里一定不是快乐的,你们大人的窄小度量,成就了你孩子今天的仇视心理和厌学……”我明确指出了他父亲的错误做法,最后我看到一个成年男子不停地搓着双手,说他从来没想过这些对孩子的影响,最后我告诉这位辛苦付出内心焦急的父亲:“你的孩子仇视你和所有的亲人,在这世界上感觉不到爱,你这么在乎他,为什么不告诉你的孩子你是最爱他的那个人,因为在乎,所以才会责备他,埋怨他的不争气……你要让孩子真实地感觉到,什么时候你都是他的坚实后盾……。谈话后的一个月,我问他:“你爸爸现在对你好吗?”他腼腆又幸福地点头,更让我高兴的是在初一下学期的班会谈谈自己的变化与成长,我随意叫他说说,他说了让我吃惊的话:“我的学习进步虽然不大,但我的生活有了很多改变,我不再憎恨父母了,我妈现在经常给我打电话了……”在学期末的家长会,他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父亲上班,特意叫他大伯来开的家长会,结束时特意跑来问我:“是不是学习比以前进步了?”我说:“是的,但他最大的进步应该是心理上的。”他大伯说:“是的,我都知道,真是谢谢你。”我想他的转变让代家的每一位成员都高兴地感觉到了,在期末考试中他数学和英语不及格外,其他的科目全都及格了,我想对一个小学就厌学的孩子来说,这也是很大的进步了。我也很高兴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不再用憎恨的眼光看待亲人,那他就会不憎恨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在教育中,我们提倡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快乐成长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权利,教育要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成人是教育成功的基本要求,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就是让孩子们健康成人;至于自觉成长,如果成长成人教育扎实搞好,成绩是自然而然的回报,你的学生想成绩不优秀都不行,所有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成绩上的做法,都是“教师功利主义”的结果。我喜欢的一句话是:“智力不等于成绩,成绩不等于成功,成功不等于成就,成就不等于幸福,幸福不等于人生。”
学困生的转化,要掌握学生的心理,了解成因,借助师生双方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把他们的心结解开。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有时同他们讲大道理,介绍学习方法,是不起作用的,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不是一种泥塑效应,而应当是一种根雕效应。”我们的学生不是一块泥巴,你想把它捏成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的学生如同树根,精湛的艺术家会根据他原本的形态去赋予他新的生命,我们经常讲的教育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走进每个学生心灵,才能找到解决他问题的关键。
随着教龄的增长,我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变,我认为: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他在学校能否能快乐成长,快乐生活。在快乐成长的过程的基础上是否能让其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独立人格,养成良好习惯。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生活,快乐成长,学校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所有成材都是学生内因追求的结果,也就是说,成功的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教师只是在为其提供一种帮助。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我们在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时,不反思我们对学生“快乐成长”、“健康成人”的教育,那我们就是空谈,评价学生时,成绩不是唯

一、但是成绩是唯一不能丢掉的评价条件。

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不快乐心理的原因错综复杂,我们对学生不但要有爱心,还要有爱的艺术,繁体字的“爱”,一是中间有“心”,二是下端有“友”。这说明我们对待学生要以朋友平等的方式用心去输导。对学生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耐心,更要要有宽容之心。因为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教师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心去对待学困生,相信绝大多数的学困生是会有进步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