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四化观”题目

更新时间:2024-01-04 点赞:7597 浏览:240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可以从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生活化”四个维度来进行,即做到把教材内容转化为系列的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恰到好处、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师示范、讲解有序的片段和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学思结合、手脑并用,有说有做”的操作性活动板块;加强学科知识的纵横联系,强化知识(认知)结构意识;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展联系起来。这四个维度有利于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化 操作化 结构化 生活化
解读教材是教学之根本,解读教材的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本文拟从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和“生活化”这四个维度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策略,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一、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到把课程中的文字、图片等教材内容转化为系列的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恰到好处、环环相扣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化”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的“教学内容问题化”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经过和同课程教师的互动交流后,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目标明确、难易适度、新奇有趣、发人深省的问题,并书写出“教学内容问题化”的教案。 在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提问的目的主要有四种,即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向测验的迁移。 二是注意问题要少而精,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上问题不要超过五个。问题要么选在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处,要么选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换处及令学生矛盾疑惑处。三是提问的方式要善于启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要避免问一些“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及“是什么”的判断性和叙述性的问题以及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要多问“怎么样”“为什么”“假如……那么……”的说理性和发散性的问题。四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学生的“学习内容问题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预留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问题式自学指导计划,并给予学生具体的提问指导。比如教师可说明学习一篇课文时,自己是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的,从什么角度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便于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不同的内容需要从哪些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等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与归纳对任何课题基本都适用的一般性问题,如关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问题。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标题、结论、图片及“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的反复思考,适当地设计与生成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把这些问题用简练的语言速记在问题记录本上。例如,“这首诗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与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有什么不一样?”(《 小草之歌 》)“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海豚救人 》),等等。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时将这些问题和其他同学的问题融合,并在交流、讨论同去完善、充实、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成了师生交流互动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过程彰显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加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操作化”

教学内容的“操作化”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到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师示范、讲解有序的片段和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学思结合、手脑并用、有说有做”的操作性活动板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兼顾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对接,做到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或者议一议、看一看、演一演,等等。教学内容“操作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能够做到当堂操练,学以致用。其具体做法为:

1.篇章教学内容的“操作化”

教师要通过对篇章教学内容的“操作化”组织,将“听”“做”“想”“讲”等活动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比如,在一堂课上教师可开展诗歌配画、续写故事、配乐朗诵、成语接龙、角色扮演等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架,帮助他们当堂练习。如《 荷叶圆圆 》一课讲完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支架:“ 说:‘荷叶是我的 , 。’”再如《 掌声 》一课讲完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支架:“掌声似(像) , 。”通过这一系列“做中学”的活动可促使学生动口表达、动脑设计、动手操作,以实现对问题的认识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跨越。

2.单元教学内容的“操作化”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在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可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八单元共有4篇课文,它们的共同主题就是“爱的奉献”,从爱家人、爱朋友到爱同学、爱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有位教师经过精心设计,把单元主题组织成“夸夸我的同学”的口语交际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多从同学身上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真心实意地去赞扬同学。这位教师首先是开展“小组议一议”的活动,即要求每位同学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用具体的事例说说身边同学的优点。其次是开展“班上说一说”的活动,即小组所选代表采用“猜一猜”、上台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方法说说同学的优点。最后是开展“大家评一评”的活动,即在全班汇报完毕的基础上,教师让全班同学评价哪组同学发现别人的优点多,汇报得生动有趣。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在发现和表扬别人优点的过程中鼓励他人、激励自己的良好情感。
三、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到加强学科知识的纵横联系,强化知识(认知)结构意识。专家型的教师通常的做法是通览从小学到高中的教材,而一般教师至少要通览本学段的教材,以便于既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教材体系的内容,也从微观上清楚自己所教的某一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从而明白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关系及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学内容“结构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篇章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每篇好的文章都有清楚的开头、发展和结尾的完整结构,它是文章条理分明的组织方式和内容构造。因此,篇章教学内容“结构化”可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和组织寻找有利于师生对话的突破口,从整体上提炼出一条教学主线,架构起课堂的主体框架。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提炼课题,贯通全文。一篇课文的题目往往是师生窥视课文的窗口,因而从课题入手常常能够理出贯穿全文的主线。这样的课文在小学语文里比比皆是,如《 蘑菇该奖给谁 》《 雪地里的小画家 》《 我不是最弱小的 》等。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 我不是最弱小的 》这一课时,在揭题导入的环节就这样设问:“我们由预习知道,文中5岁的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为什么?”这一问题就是由课题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旨从而架构全文的做法。
第二,提炼文眼,窥视主旨。“文眼是与全文主旨相互照看和辉映的传神句子。它往往是文章主旨和脉络的焦点,由文眼可以窥见全文的主旨。”[3] 因此只要扣住文眼,就能窥管见豹,透射主旨。比如,《 翠鸟 》一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其中“小巧玲珑”就是全文中描写翠鸟最为贴切并切近主旨的词语,教师可扣住这一“文眼”发问:“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翠鸟的小巧玲珑?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此三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不仅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三,提炼主旨,切入主题。主旨既是文章作者卒章显志和表情达意的中心语句,也是文章的灵魂。一般来讲,主旨隐含在所塑造的形象中和字里行间,需要循着文脉和上下文细细探究,才能柳暗花明、条清缕析。但也有例外,也就是说读者在通读全篇后才可一目了然地找到课文的主旨句。比如,《 爬山 》一课中父亲所说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这段话就是突显作者意图的主旨句,教师可由此切入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以点带面,把握课文的大意。

2.单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地结合。其具体做法就是灵活地调整,有效地整合单元训练点。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时,有位教师的做法就是围绕“秋天”这一主题,把“观察秋天景象”这一课题贯穿在整个单元,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把课外观察到的与课内学习到的融会贯通,做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描一描,写一写”“组字小魔术”“照样子写词语”这三题组合到《 植物妈妈有办法 》这一课上,“多音字”这题结合到《 秋天到 》一课上,“说一说,填一填”这题结合到《 火红的枫叶 》一课上,《 山行 》和《 落叶 》两题可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观察交流时随机学习。[4]

3.整本书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优势,在把握好教材编辑意图的基础上加强整合的意识,使一个学期所学的教学内容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从而突出教材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并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整本书教学内容“结构化”可参考特级教师魏书生画“语文知识树”的做法,即引导学生在通读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等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进行分类,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序列性,帮助学生明确和理清本学期所要学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5]

4.各科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各科教学内容“结构化”是要求语文教师要加强语文与数学、英语、艺术、科学等学科的联系,要做到“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做到跨越学科,追求语文教学的包容性。如某教师在执教《 小鹿的减法 》一课时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列算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共列出了三道数学算式,分别为365-1=364,365-1-1-……=0,365-5-5-……=成功,然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着重对第三道算式展开研讨,这样加强了语文和数学课程内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618jyw.com
容的横向联系。

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展联系起来。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准则。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时展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使用与用活教材。教师首先要注意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要善于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从而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具体做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所学课文的切入点,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把课外知识应用到课堂上,同时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以增进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他们的视野。比如《 红绿灯下 》《 注意交通安全 》分别是小学语文和德育教材中的课文。某老师一个大胆的做法就是将这两个学科的内容整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十字路口十分钟内红绿灯变换的时间和次数、行人穿过马路的大致时间,然后围绕“为什么要设置红绿灯?”“相对的两条马路的红绿灯交错开启说明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6]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缩短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能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及拓宽其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了语文的价值,培养了语文的兴趣。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管理效能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2Q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 黄石,435002)
参考文献:
廖维光.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及过程活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4).
[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会恩,曾祥芹.文章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黄冬梅.小学语文教材创新使用策略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5]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6]杨庆余.课堂搬到了马路上.http:///qitajiaoyu/200508/16408.ht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