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探究理想课堂“导学案”实践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5485 浏览:169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聚焦导学案的编制、使用、评价和反思,总结和梳理了导学案的实践探究,分析了导学案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导学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导学案 编制 使用 评价 反思
导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辅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学习)和课堂合作、探究的一种学习方案。教师通过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一个个层次分明、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方便。
导学案使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是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是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的学习材料。
通过“导学”,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导学案的编制

1.导学案编制步骤

(1)备课组长分配任务,骨干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备课;
(2)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主备教师说课,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3)主备教师结合备课组意见修改并印发导学案;
(4)备课组组内每位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编写课堂教学设计;
(5)主备教师将最终完善的导学案电子稿交由教务处存档,评价,并以备后续教学使用。

2.导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切忌以教师的意志代替学生学习的实际。
(2)探究性原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3)引导性原则: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一味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层次性原则:必须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导学案设计在难度、内容上可以分为ABCD四级。为“识记类”,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解决;B级为“理解类”,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同一类型的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类”,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与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5)实用性原则: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适合学生使用和教师自己使用,操作起来显得简单而实用。导学案一般分课时编写,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导学案的使用

教师提前一天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学生课前根据导学案要求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预习知道下节课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初步掌握下节课的知识内容,做好教科书对应章节后的问题与练习,完成导学案中A、B级的例习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
课堂教学时,教师充分发挥课本范例的作用,以导学案和教学设计为蓝图,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交流重难点内容,讨论解答新问题,归纳总结知识规律等。在学生讨论问题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需要做适当点拨。
学生在课堂上结合导学案内容做好重要结论和典型变式题的笔记,归纳知识,纠正错误,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源于:论文网www.618jyw.com
”。
学科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批阅导学案,评ABCD等梯,充分了解学情,二次备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师要督促学生每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三、导学案的评价

每周教务处负责组织对每份导学案的编写质量进行检查和评比,年级组负责组织对每份导学案的收发、批阅和整理进行定期的检查、评比,评比结果纳入教师、备课组、年级部的教学工作考核范畴。评比考核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
:导学案内容齐全,有效遵循编制原则和操作流程,编制质量高,能结合《课程标准》和本年级学生实情。
B级:导学案内容基本齐全,能遵循编制原则和操作流程,编制质量较高,基本能结合《课程标准》和本年级学生实情。
C级:导学案内容不够齐全,不能遵循编制原则和操作流程,编制质量一般,不能能结合《课程标准》和本年级学生实情。
教务处和年级组及时将检查、考核结果公布在校园内部办公系统上,激励先进,督促后进。学期末,教务处组织优秀导学案评比。

四、导学案实践反思

1.导学案质量不高。部分导学案质量低,重难点不突出,知识陈述化,问题题目化,没有分层,缺乏逻辑联系。学校要组织备课组集体攻关,突出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建立骨干教师承担导学案编写制度。
2.作用量过大。实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必须课前自主完成导学案,很容易造成作业量过大。解决的办法一是用版面控制,即语数外主要学科的导学案是8k纸正反一张,其它学科16k正反一张。二是通过对所有问题标注A、B、C、D等级,告知学生对比较难的C、D等级的问题可以不做,直接放在课堂上解决。三是由年级组实行动态控制。
3.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效果参差不齐。开始时,学生不会自主预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要通过对导学案的检查、批阅、反馈等手段,强化学生自主预习的自觉性,提高预习效果。
参考文献:
李柄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1(11).
章宗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刍议[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10).
[3]顾金平.英语导学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9).
[4]侯海英.谈英语“课堂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
[5]蔡忠.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有效运用[J]. 广西教育,2013(2).
[6]李玉洁.如何利用导学案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3(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