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数学教学对数学教学素材选择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33884 浏览:1563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

1. 凸显本质——选择实效的生活化素材

生活素材应当是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但是并不意味着都可以拿来用于教学当中的. 实际生活问题往往有多种信息,我们在选择过程当中要避免选择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阻碍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素材. 这些素材的运用非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只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案例1 二年级新课“平移和旋转”
片段:教师出示主题图:游乐场
(有的学生开始惊叹:哇,游乐场!摩天轮!我玩过的……)师:这是一个游乐园. 瞧,小朋友们都很开心地在玩呢!你喜欢玩哪个项目,看看它是怎样运动的?你快跟着用手势比划比划.
生1:我喜欢玩摩天轮,它是这样转的. (动作表示)
生2:我喜欢滑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滑梯,它是斜着滑下来的. (动作表示)
生3:我喜欢坐小火车,它是笔直往前开的. (动作表示)
生4:我喜欢玩转转椅,它是转动的. (动作表示)……
(学生争着想要回答问题,有些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座位上用手势在比划他们喜欢的游乐项目运动的方式. )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游乐项目都在运动,我的眼睛都花了.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先自己想一想,想好后再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一下.说说分类的理由.
这个案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场项目引入新课,恰到好处的素材选择凸显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动作来模仿各个项目运动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模仿等活动中形成了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初步认识. 因此选择实效的生活化材料有利于呈现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以便于学生抓住本质,去探究学习.

2. 提炼升华——选择有利于构建数学模型的生活化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借助现实的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即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最终目的超出生活,并上升到“数学模型”. 因此教师要选择学生合适的生活化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去经历生活问题,提取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
案例2 “植树问题”
师: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 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接着引导学生验证,学生感觉直接画图比较麻烦……
生:可以先取10米,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试试看.
师:真厉害!当我们碰到复杂问题时,先取个简单的图试试看,那还可以取多少米也比较简单呢?
生:5米,20米,25米,15米……
然后生实践操作验证猜想.
通过汇总出示: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不满足于让学生做一些感官的描述,而是促使学生对生活原型不断进行观察和提炼,进行建模的过程.

3. 选择有现实意义的生活化素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我们在运用生活化的数学素材时,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要避免非现实意义的问题发生. 在选择生活化的数学素材时,不要选择远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内容;当产生了由生活内容引发的无意义的数学问题时,要放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下进行解决.
案例3 “统计”
师:今天学习什么?
生:统计.
师: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
生:有点儿知道.
生:知道.
生:不知道.
师:是知道的人多呢?还是不知道的人多呢?还是有点儿知道的人多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大多数人的情况?
学生选择了一个最简单易行的统计方法, 举手表示, 结果知道的20人, 不知道的8人, 有点儿知道的18人.
师:这就是一个统计活动.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素材是真实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的问题”这对于刚刚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很贴近学生的实际,自然更加容易回答,容易表达学生的真实想法,当教师提出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时候,就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和创造热情,从中我们品到了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要切合实际. 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要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使生活素材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从而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张志夏.来自生活的素材一定是好素材吗?
[3]王清媚.走出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误区.
[4]曹秋涛,浦月香.“ 生活化”与“ 数学味”.
[5]姜中勤,刘萍.“要”数学生活化“更要”生活数学化.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