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之于语文之于人性小结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5851 浏览:211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从语文的含义出发,简要分析了语文的特点,从而谈论了如何运用语文教育,塑造优秀、完整的人性。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性,品德
宋代欧阳修说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就意识到学习对于塑造人性,培养品德有着重要作用。而语文又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所以从根本上说,学好语文对于好的人性形成至关重要。
要把语文学习和人性塑造的关系梳理清晰,我认为首先须对语文的内涵做一番追述。
从历史上看,“语文”一词于1925年就已经普遍使用,一直到1949年,“语文”一直作为“语言文字”的简称而使用。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
在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的全国统一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有如下说明: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1964年2月1日,叶圣陶在给友人的信中进一步回忆了“语文”的由来:“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而到了1950年8月1日,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标志着崭新的语文学科的庄严诞生。至此,“语文”被用作学科名。
总体看来,语文不仅是语言和文字、文学的简称,还应包括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并且,“语文”也是中国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的学科名。
知道了语文是什么,仅仅是语文教育和学习的开始,要运用语文塑造优秀的人性,接下来还需要对语文的特点有一定了解。
在我看来,语文的特点是多元又复杂的,就与本文的相关程度来看,我主要分析以下几点:

1.语文具有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工具性
我们从语文的意义出发,首先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的生活智慧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传承,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少数民族是通过语言的方式,传述着自己的文化。
随着人类向文明社会迈进,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产生了。文字是一种人类传递知识的工具。人们通过文字,更具体地了解历史和学习技术经验,继承优秀的精神和智慧财富。
进一步看,语文中所包括的文学,又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艺术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所说的语文所具有的工具性,主要体现为以语言和文字为基础工具,用听、说、读、写等方式进行人际交流、进行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与继承。

2.语文具有人文性

如何认识人文性呢?“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品德、情操等方面。虽然它的边界是模糊的,但它的核心内涵却是清楚的。”
在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时,表达的是自己的个性与理想,谈论的是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除了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文化生活,还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学的主观看法,抒发了作者的情绪和感触。
从语文教育的方向上看,语文的人文性体现的更为明确。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中对语文素养又作了明确的阐释,“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不仅教授语言文字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还肩负着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实现自我成长,完善自身性格,达到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的任务。

3.语文具有实践性

语文要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不仅仅在课堂上完成,还要指导学生注意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与运用。举个例子来说,一些语言现象难以从语法角度分析,但习惯上却为人使用和理解,这类语言现象的学习,就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从而把它记住,丰富语言经验,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简单来说,这种语言现象的学习主要是靠培养学生的语感来实现,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交谈,多运用,靠实践来累积经验,达到直觉的自动化,从而形成语感。

4.语文具有积累性

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靠的是长期和多方面的积累。陶渊明说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用这句话来形容语文学习是十分贴切的,语文知识一般来说是隐性增长,也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学生要想通过语文学习完善自身性格,提高综合素养,就要养成日常积累的好习惯,而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也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说到这里,我们对语文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语文的含义和特点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语文学习在优秀人性的形成过程中,占据着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让学生在人际交流和文学阅读时开拓视野,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还可以体悟文章中高尚的人文情怀,了解善、恶、美、丑,学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追求真善美。
荣格曾说:“任何一种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而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又是丰富多元的,例如中专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弘扬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科学是美丽的》则为学生打开了科学之门,让学生看到了严谨的科学中蕴藏的人类智慧;《画里阴晴》则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眼光,使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汲取人性塑造的甘露。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中,只要学生学会选择,拥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就能从课外阅读中获取更多陶冶情操,丰富人性的养料。久而久之,语文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人格,丰满学生的素养,帮助学生塑造饱满优秀的人性。
如何很好的利用语文的特点来为学生的人性发展铺路呢?下面我就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
首先从课堂教学出发,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当中,不能只偏重于知识教育,而忽略对学生生生活态度和处事待人的方法的教育。在现今考试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冲击下,许多课堂人文情怀淡薄,学生和教师对知识的追求过于功利,再加上一些社会阴暗面的影响,导致一些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形成自私自利,盲目跟随潮流,只求眼前利益,不为长远着想等不良品格,这对于学生的人性成长和综合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平衡语文知识技能教育与精神启迪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章,发现课文中的人文信息,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高尚情怀,并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对社会提倡的道德品格有充分认识与感悟,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教导学生如何做人。
除了课堂教学,教会学生自己进行课外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
课外学习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阅读丰富的课外书籍。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不仅要教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
在我看来,选书时,不能只凭借个人兴趣,这样容易使阅读种类过于单

一、而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对所有书籍都字字精读,这样易导致读而不能有所获。

成功的选书,应该从书籍种类出发,以社会评价为依据,着眼于书籍内容,适当考虑自身兴趣。在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自主选书时,老师应该多向学生推荐好书,让学生能以老师推荐的书为依据,找寻类似的图书进行阅读,从而慢慢学会自己选择优秀的图书。而聪明的读书方法应该随书籍内容而不断改变进度,做到有意义的书反复研读,有内涵的地方仔细精读,娱乐性的小说轻松翻阅,不具太大价值的地方粗略浏览,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间,高效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从好书中学习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
课外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进行生活实践。前面说过,语文具有实践性,仅仅靠书本学习来积累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就能随时发现并积累语文素材。
举个例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与各类人沟通交流,就是语文实践之一。当我们与学识广博的人交谈时,可以学习其话语中蕴含的知识,当与道德高尚的人交谈时,可以领悟其话语中流露的情操,而不论与什么样的人交谈,都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听说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交谈、讨论、采访、问答,应聘、论辩等口语交际形式,语文实践还有很多方面,观察生活,留意各类人和事,写日记、随笔,编小品等,也可丰富学生的心灵。在我看来,让学生从身边开始,从生活出发,是语文实践的重点,俗话说:“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先了解了自己周围的生活,才能了解世界,只有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才能学会关注国家大事。
总之,在运用语文实践培养人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618jyw.com
性时,应该从小事出发,联系教材,着眼于生活,将积累知识与陶冶情操相结合,偏废其一而塑造的人性都是不够完整的。
总结全文,语文不仅是语言和文字、文学的简称,还应包括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并且,“语文”也是中国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的学科名。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积累性,在教学时应同时注重课堂内外,课堂教育时,应注意知识和人文情怀并重;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更要让学生有生活实践能力,懂得从生活中不断积累与学习。相信综合理解与运用以上几点,充分发挥语文的作用与魅力,便可以更好的运用语文塑造完整、优秀的人性。
参考文献
欧阳修.《海学说》.
张毅.《正本清源话“语文”》.
[3] 王本华.《少为人知:“语文”一词从何而来》.
[4] 姜明明.《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4] 王尚文.《语感论》.
[5] 辛亮.《实践性——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