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3-12-23 点赞:18129 浏览:813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性使然,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进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美育,或者说审美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进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要求,也是各种学科和课程的共同使命,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现行的语文新课标中则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情感的进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可以说,审美教育既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性使然,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中它已经成为实施全面进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当今教育,使学生做到高质量的知识掌握和最大程度的智力开发的协调统一及高效率,要求教师根据社会进展采取与学生身心进展相适应的积极措施,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均衡全面的进展,美育已显示出它无可替代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既体现出传统的工具性的一面,如阅读和写作、语言交流等方面,还体现在教学的综合性方面,即同时还承担着德育和美育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布满美的感染力,借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在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004年全面推进的新课改中语文教材增加了选修课,文学作品数量增加,它的根本理念就是“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于审美,即“对美的发现、追求与创造,应关注学生情感的进展,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在性质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极大地推动了审美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所以有着内在紧密而可分的联系,就是由于语文学科是最具有强烈情感特点的一个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大纲才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课程重要的教育目标和组成部分。现行中专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每一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这就给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先天条件和丰富资源。在素质教育培养全面进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着质的统一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基本知识教学与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环境的美,有社会生活的美,有人物形象的美等。中专语文课美育教育的任务是端正学生美的观念,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定美,以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端正中专学生对美的观念,是搞好语文美育教学的条件。这是由于社会上对美的观念历来有着着种种不同的熟悉,在这些观念中,正确的观念肯定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但错误的观念也同样会影响到学生,加之中专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往往缺乏正确识别事物的能力,极轻易曲解妍媸,甚至把妍媸颠倒,这就成为需要端正学生美的观念的重要的根本的理由,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语文课对学生开展审美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美是客观有着的。如课文中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春花、春风、春雨等满园春色,《绿》中描绘醉人心魄、无可比拟的绿色,《荷塘月色》中月色下的荷塘、荷花、荷叶,以及荷塘上的朦胧月色,这些都是美的,它能够激发起人们的美感。再如《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种美不仅由于它们是具体的客观的审美对象,而且还由于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和聪明的结晶。杨朔散文《荔枝蜜》中小蜜蜂的美,并非由于小蜜蜂有华丽的外表,而是由于其终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勤劳工作,为人类酿造最甜最美的蜜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对中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应当使他们懂得尽管生活中与教材中的美是客观有着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和理解到的,更不是一般人都能对美进行正确评价的。如社会上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一心为公等英雄人物和事业是美的,但也有人把学雷锋的人看作是“傻子”。这说明只有具备了正确审美观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评价客观有着的美。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效果。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美的因素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自然美,是最普遍、最大众的美,但是对于一个缺乏审美素养的人来说,还是难以发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那些以自然美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例如,《天山景物记》中展示的四幅画,像一幅经纬交织、点面呼应、消息结合、色彩绚丽的立体“画卷”,美不胜收。再如《沁园春·雪》的动人诗篇,为我们描绘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壮观景象,立意高远,技艺高超,画面辽阔,气势磅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将北国的壮丽河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则借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和黄河立意,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将绵延起伏、白雪覆盖的高原、丘陵舞动起来,运用消息比较手法,更显北国山河景色的壮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启发学生浅析体味祖国山河的壮丽,启发他们体验画面所表达的作者热情赞美祖国山河的感情,另一方面,更要拓展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欣赏自然美,以进展和增强他们对自然美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以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的情感。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条件,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美育教育的内容。在大自然中,不论是生机盎然的春色,花木繁茂的夏季,果实累累的金秋,还是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课本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使自然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细腻、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济南秋色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努力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优美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与熏陶,以而培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思想感情。
二是社会生活美。文学作品是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认知、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驿路梨花》一文中,所描写的以哈尼小姑娘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为方便过路人,精心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无疑都在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语文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作品的感人气力和教育作用,使学生思想、感情、心灵受到感染,产生愉快、喜爱或激昂、悲愤的强烈情绪,以而形成正确的妍媸、善恶、是非的审美观念。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