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经典阅读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6273 浏览:212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要求学生应会用各种阅读策略进行广泛地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开展一些经典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展个性,拓宽知识面,丰富精神生活。

一、经典的价值

经典在《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一定时代、一定阶级以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名著。也就是说经典是一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化典范,是文化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部分。它是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阅读检验而形成的,是大浪淘沙、披沙炼金的终点;是庞大的日常文学产生和消费终极留下的痕迹;它积淀着重要的文学经验,所以引导和支配文学的产生。
作家毕淑敏、程青、李大卫、《民族文学》的副主编关正文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所谓经典作品都是经过期间的冲洗,被历史选择而存下来的历久弥新地描述,传达人性、人类处境中基本不变的东西。毕淑敏还形象地称之为“铁打营盘”。北京记者高晓岚以为经典文学作品为阅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与指导,这是当下很多流行作品所难以做到的。李大卫还以为,经典文学作品一定在某一种技术上达到高峰,好的作品告诉我们,母语有什么样的性能、能表达什么,即使对并非以文学写作为专业的人们来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是具有参照作用的。他以为经典文学作品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有作用的,是经过选择而亘古不变的真善美。文学经典除去了精神层面所具有的难以替代的作用及人类情感的慈善外,这些作家们也都指出了文学经典对人们知识的获取所起到的作用,他们以为,经典文学作品是历史的选择,可视作是一种文化规定它有利于以中得到必要的知识练习,对后来的人们阅读写作有很好的规范与引导作用。
但就是这么一种既能告诉我们真善美,又能使我们知识的获得起作用的优秀作品,却在一段时间内阔别了我们这个时代。在文明高度进展的社会里,在国家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怎么能没有经典呢?

二、经典阅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新语文教材在编排上讲究灵活,鼓励教师活用教材;在课程内容上要求宽,语文课本是重要内容,但不是所有内容。这就给学校、教师、学生留有了拓展的空间,为开展经典阅读提供了一片绿洲,在教育纵横语文教学中开展、指导经典阅读,可谓是受益无穷。
首先,对语文老师来说,阅读经典作品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它能使教师了解祖先们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扼要,掌握我国历史经典的撰写情况。经典是规范的、具有指导示范性的名篇名著,阅读经典所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某种技术经验或是人生观都是具有规范、典范化的。教师阅读经典易于形成正确的知识观、教学观,以而避免教学中的模糊性、误导性。教师阅读经典名著,吸取其精华,运用其典范,在教学中,教师就像知识的锦囊,知识顺手拈来,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一个妙语连篇的教师,学生不但爱听你的课,爱学你教的语文,还能受到你人格的熏陶。所以说语文老师不但要读经典,而且要多读。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积累学不好语文,不重视经典阅读、不重视经典的指导作用,当然也教不好语文。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教师能否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呢?
其次,对学生来说,阅读经典名著,除了增加知识、开拓视野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所看名著中的人物性格、人物语言、人物命运、优美词语、名言警句、出断摘抄起来,作为积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拿自己的读书笔记中的名著摘抄来进行比较,寻求其中的相同与不同点,这样更能加深对名著内容等方面的熟悉与理解。当学生的名著笔记多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知识竞赛。看谁做的笔记多,谁的笔记做得好,看谁对名著的熟悉与理解更多更全面,这样不仅能看到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积累程度,也能培养学生勤于思索,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作家吕淑湘说过:“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典阅读的重要了。
经典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典范,正在于其说不完道不尽的价值作用,无论是怎样的社会转型时代,经典的价值不会转变,经典的指导作用不会消失。值得兴奋的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就是“关于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方面的探讨,还成立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指导中心”,很多有识之士也在各地的小学、幼儿园、青少年宫、社区等开展经典教育公益讲座。假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也重视经典阅读,那么,我们的青少年儿童一定会受益匪浅,中华经典文化也一定会再度得到高度弘扬。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