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课件教学刍议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33171 浏览:1561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多媒体教学由于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容量大等上风,而日渐受人重视,但在使用过程中仍出现了一些偏差。为此,本文以教学实际出发,就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如何适当使用课件谈谈一管之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新课标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理念,拓展教学空间,把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当做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消息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能吸引学生的留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境导入的策略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和表演引入等。
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荷花的全景、近景及动听的韵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使他们“置身”于花团锦簇的荷叶之间,然后再引导学生观看画面,在音乐的旋律中朗诵赞美荷花的话。这样,学生步入了作品的意境当中,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荷花池边散步赏花,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
叶圣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以这个作用上说,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上风,既可以帮助学生欣赏作品带来的美感,陶冶性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纠正“满堂灌”带来的弊端,以而推动教学论文素质教育的进展。

二、陶冶情感,培养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打下亮丽的精神底子,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上风,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在导入新课时,或准备朗读课文时,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再配以哀乐,酝酿情感,可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比较轻易进入状态,对总理无穷崇敬和爱戴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就能入情入境了。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受到了感染,情感的陶冶也就落到了实处。
此外,美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多媒体课件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思维。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运用多媒体,不能淡化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更不能弱化学生的想象能力。否则,语文教学就会得不偿失。

三、传统的讲读功能要充分发挥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公然课上,课件使用泛滥,甚至是达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有人还断言,不使用课件,在这个时代就没有出路。结果,弄得花里胡哨的课有之,搞得不像语文课的,甚至全无“语文味”的有之,把课件仅仅当作“现代化黑板”的课也有之。这样的课堂,声、光、色俱全,教师上得卖力,学生听得晕乎,课一结束,学生脑子里却没留下任何东西。教师整节课没写下一个字,朗读声也少之又少,甚至只是放映名家的朗诵录音,教师自己一言不发等。这些都是不正常的现象,都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意。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语文课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而不能让语文课沦为电影课。因此,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教师遒劲或秀丽的板书,声情并茂的朗读,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在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能充分展示出教师的魅力。教师苦练钢笔字、粉笔字甚至羊毫字,都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常态的追求。语文课应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语文课上应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真意浓。传统的讲读并没有过期,我们还要将其充分挖掘、发扬光大。
总之,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根据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进展,适时、适度地让其回归它的辅助教学本位,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责编刘宇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