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语文教学几个不足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5821 浏览:205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育角色,转变教学方式。但在新理念和传统观念的碰撞中,教师的教学难免会患得患失,出现一些新不足。自己在平时的教研教改活动中,也听了不少的课,下面就其中几个不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夸大阅读感悟,淡化识字解词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第一课时的实况。上课伊始,让学生想象大海的样子,回答教师的不足:海里都有那些小动物,海水是什么颜色等。然后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教师把学生找出的生字、生词出示在黑板上。紧接着要求学生读黑板上的生字、生词,并通过小组内合作学习,来理解生词的词义,最后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接下来全体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读,学生默读,小组读等四种不同的形式读课文。读罢,提问学生:感悟一下,大海是什么样子?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不足?
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读,就是悟。最基本的字词教学这一环节,教师一带而过。学生几乎没有动笔,教师也没有对生字、生词进行讲解。这样教学的结果,学生对字词记不下,认不好,词义也理解不了。长此下去,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不到提高。再说,字词掌握不好,怎么能正确理解课文?又怎么能谈得上对课文的感悟呢?这样的课程,在新课程里经常见到,也有很多同行以为这就是标准的“新课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夸大学生对字词、段落的剖析,忽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悟,弱化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前面所述的语文教学又过于注重学生的阅读感悟,是片面夸大了人文性,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新课程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学段,要多让学生练习书写生字、生词,教师也要进行字词的浅析和讲解。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字词的数量要求。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字词,完全理解了词义,才能很好地阅读和感悟文章的思想。

二、注重图画影像,冷落文本阅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就长时间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与之有关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整个教学内容几乎都围绕录像片进行,教学活动游离于课本之外。如此课堂教学,看起来教学内容丰富了,课程整合了,符合“新课程”。实则是抛开文本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所以说,文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本源,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等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过多引用录像、图片、实物等代替文本,显然是违背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规律,是舍本逐末。
影像信息能够创设逼真的情境,提高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内容,也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但是不能代替文本。只要有利于理解文本的阅读和感悟,就可以选择文本之外的其他课程资源。但要用的得当,不能喧宾夺主。

三、放任自流学习,放弃检查引导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教师运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悟成果。整节课都是学生自己读,自己悟,自己答。教师除了安排活动项目外,没有具体的引导和评价,成了学习的旁观者,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
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形成哪些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都应该在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检查、反馈和指导。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流式的学习,这种放任自流的学习表面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课程目标。

四、任其自由评价,盲目表扬肯定

一位教师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不足:“你对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怎样评价?”有个学生回答:“周瑜是一个极其奸诈、狡猾、嫉妒心很强的人”。教师的评价是:“你看不足很正确,有见解。”评价周瑜应该纵观历史,客观评价,这不是小学生能做到的,教师设计不足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另外,学生对历史人物熟悉有偏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以学生熟悉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指导,也就是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前,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论对文本内容怎样的感悟,教师都给予肯定、表扬。这种对学生的“关爱、鼓励”有了,而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却忽略了。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种舍弃文本价值取向而不顾,任学生自由评价的现象,是错误的理解新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同等的师生联系,忽视了师生同等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五、追求合作表演,缺乏分工指导

时下很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觉得一节课假如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新课程。有的教师把要学生合作学习的不足都学完了,再安排学生讨论,学生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就在一起交头接耳,等老师叫停;也有的教师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思维过程,对不足还没有进行探讨就叫停了;也有的教师没有安排合作学习的情境,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不知道在一起学什么,也只好等待教师的指令。可以看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就是“玩”,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有明确责任的互助性学习,是对个人学习能力不足的弥补。现在一些教师安排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追求合作的形式,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都没有认真考虑,不需“合作”而安排合作学习。结果学生不知道怎么做“合作”,“合作”做什么。自然也就没办法进行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计划。要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指导学生进行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的职责,创设合作的情境,捉住合作的时机,留足合作学习的时间。要清楚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也要介入其中进行必要的指导。
新课程实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是前进中的不足,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论述,认真探讨新课标,及时浅析发现的新不足,及时纠正偏差,就一定会实施好新课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