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环节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15488 浏览:696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组织好一堂阅读课,就似乎完成一件精美无暇的艺术品。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阅读教学分为三个环节:了解、品味、拓展。
1了解
了解,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而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和整体印象,为精读课文做好准备。小学生正处于有意留意的进展时期,无意留意仍在起着重要作用。假如我们在课的一开始,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就会受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奇效,因此,在预习了解阶段,把各种艺术形式巧妙运用,使学生产生探奇的强烈,以而很自然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去了解课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的教材中,叙事的文章有的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只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我先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去寻找总理、感受总理一生的伟大、无私,并采用情感迁移的办法,调动学生情绪,拉进文中人物的情感间隔,并运用语言、朗读等手段,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环境中去。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总理的看法,学生很自然的在心理上拉近了与伟人的间隔。然后我挂出总理的遗像,配上低缓、哀婉的音乐,学生静静的凝视着照片,倾听教师满怀深情地先容时代背景,入情入境,融入了他们对总理发自内心的崇敬情怀。
2品味
这一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品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的受到人文教育。
2.1合作探究。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影响下,我也走过一段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不问、学生不答的过程。事实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假如让学生介入到教学设计中,敢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不足,大胆提出自己学习的热门,谈谈自己打算用怎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初步提出自己的疑难不足,给学生一份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而这种体验与感悟胜过千言万语的硬塞说教。
2.2培养语感。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现象说明人在反复诵读中,通过理解感悟,能把书本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什么是语感呢?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语感就是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解释、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语感是掌握和使用语言的关键,一旦获得就会内化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心理学早就指出,任何能力都只能在相应的活动中形成进展,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应该成为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加速器”“推动器”。怎样加强学生的语感练习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以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
2.2.1重视朗读,感悟语言。朗读是加深课文理解,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把读贯串于教学的始终,以读为本多方对话的阅读教学理念,无疑应当是21世纪阅读教学的主旋律。以读促理解,以读悟感情。课堂上高昂有力低沉悲泣的语调,缓急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都会牢牢捉住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以而更大效果的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趣。
2.2.2背诵是提高语感的捷径。在广泛开展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些精美的文章片断要求学生背诵,通过背诵感受文章的精妙之处。当背诵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大脑之中就会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
2.2.3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教学中可以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表演,或当导游进行解说,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高层次的感悟,切实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融入角色。
3拓展
“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新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随机天生的,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熟悉,使学生的兴趣焕发生命的活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假如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两手抓”的策略,先找准课本拓展的切入口,然后再将课本拓展开来,寻找选择与课本相关的富有时代气味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如童谣、故事、寓言、童话等等,让教材“活”起来,并将这些补充的资源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
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要像高超的艺术家,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用兴趣引领着阅读教学,激励学生想学、愿学、爱学、会学,使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得到最佳发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取得实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