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11607 浏览:467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没有审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人,是不健全的人。教育要推动教学论文人的全面进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长期以来,审美教育在高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教育中,往往也由于工具理性的张扬而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熟悉还有着着偏差,还没有以根本上意识到审美教育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国内国外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美学家们对审美教育的重要量早已有所熟悉。在古代美育系统中,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都充分肯定美育的作用:孔子以为,向“完人”的境界攀登的必经之路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艺术境界就象纯青的炉火,可以使人在狂热中得到改造;亚里士多德则以为,艺术可以净化人的内在精神,使其进入一种和谐与愉悦的状态。德国诗人席勒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全面论述美育的美学家,他把美育更是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加以阐述。他以为文明的进步是公道的、必要的,但因此而造成人性的分裂却是错误的。工业文明的过度进展使理性的人变成感性的人、片面的人。他以为要使人重归为理性的人,成为完整的人,最佳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因而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这种完整性”,“通过美,人们可以走向自由”。马克思也以为,人类生产在本质上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然而随着人类分工和异化的加剧,人类在劳动中愈来愈感受不到美。因而马克思提出了一个使人人都得以以创造了美的劳动中享有美的审美人生理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为广义的美育观——“劳动创造了美”。后代的很多思想家,也更为具体地揭示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如美国的格林以为:“审美教育的含义是值得重视的”,“他们应该在每个课堂里都有机会以某种审美观点出发,去留意色彩、微光和音响,去留意事物的外观,不然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受到他们所见所闻的挑战”。再如英国的赫胥黎把美育与科学并举,他以为:“由于留意到科学而扼杀或削弱文学和审美教育的趋向,应该感到遗憾。”王国维也以为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体育”和“心育”(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而培养“完全之人物”。
可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学生普遍只重视各项技能的掌握,而忽视自身心灵的审美建构。因此,在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启善、以美育人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以引导学生学会美的感知、掌握美的鉴赏、体验美的创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感受如下:

一、美的感知——以美启真

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对审美对象完整的熟悉,首先来源于审美对象对人所引起的各种感知,比如,感知美的意境、感知美的形象、感知美的情感、感知美的语言等。正是由于有这些美的感知,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激发起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1.感知美的意境

意境是一种主客统一、情景交融、物我无间而又含着理趣的艺术境界,是具有丰富情感容量和高度审美价值的抒怀场。其中,“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即主观的感受、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熟悉。“境”可分为形与神,即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点和内在精神本质,它不仅指自然景物,也包括广阔的人事、外物与心态。在文本中,特定情感的抒发常与一定的物象相联系,当情与物达到完美融合、物我无间的和谐境界即构成意境,尤其当文本以外物反衬或烘托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时,这一外在的物象往往就成为人内在情绪的延伸,而成为最具美感的意境。那么在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意境美。例如,冰心《笑》堪称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品,意境美是其中最华美的篇章。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审美研讨,具体浅析文本中情与境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研讨中感受到一个极富艺术感染力与审美价值的美的意境。

2.感知美的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维。”这说明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通常就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来达到以美感人的目的。事实上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材中美的形象丰富多彩,俯拾即是,如:王尔德《欢快王子》中甘愿自我牺牲的小燕子和欢快王子;施耐庵《水浒传》中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同时又忍辱负重、软弱善良的林冲;孙犁《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前者是美的形象,后者更是美的化身;鲁迅《故乡》中由活泼可爱变得麻痹愚昧的闰土,《孔乙己》中穿长衫饮酒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真人真事的形象,通过对文本形象的浅析,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同时,在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文本思路正确评鉴文本中的各种形象,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人们一般都把他作为一个丑的负面的典型形象看待,而忽视了他强烈的艺术魅力。尽管阿Q头上的癞疮疤、瘦骨伶仃的躯体、愚昧落后的思想等是丑的,但是,他那惊人的“健忘”和“精神胜利法”所包容的细节,却又构成了他双重真实的美。正是在这种人物性格、形象的真实性之中,再现了国民的弱点,使阿Q成为国民精神的一面镜子。这样的审美教育,更能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真实的美感。

3.感知美的情感

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以而使人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材中体现的情感美,在审美情感的教育中,起着触动情感、感染学生、美化心灵的作用。其中既有人类的本能情感:喜怒哀乐之情;又有感性情感:亲朋好友之情;还有情感范畴中处于高级的理性情感:爱国之情等等。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叹;史铁生《我与地坛》则写母子情深;孙犁《荷花淀》则将人间真情与保家卫国的感情交融一体。实在在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材中,每篇文本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美,教师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全面正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陶冶学生的审美性情。

4.感知美的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美的语言是展开审美教育的立足点。语言的理解、浅析,不仅要以认知学习的角度去感受,而且要以审美情感的角度去感知。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语言洗练清丽,营造出浓厚的“音响效果”,把作者对康桥的惜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碧野《天山景物记》以动衬静以美喻美,把静静的高耸入云的起伏的天山写动写活了;朱自清散文一贯具有朴素的美,在《荷塘月色》中,他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教师可以针对文本的语言美设计一些审美议题,组织学生进行审美研讨,这样势必会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在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强烈感人的抒怀色彩,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美的鉴赏——以美启善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吸取文本中的思想养分,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学生内在的美好心灵。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美的元素展开美的想象和理解的基础上实施审美教育。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