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教学中尴尬。让“教”与“学”相得益彰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25160 浏览:1108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改善行很久了,然而落实新课改精神的,是一大批以事实际教学的一线语文教师。遗憾的是,目前真正讨论语文教学的声音却很少来自一线。纵观很多言论,充斥于论坛的批评之声比比皆是,就在这种斥责声中,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便无所适以。“我们的教育探讨论述越来越抽象,与教育行为者经验的联系越来越少”。这样,论述与实践、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分离,便带给了教学多重的负面效应。
下面就语文教学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尴尬不足作扼要教育论文的浅析。
《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赋闲。”在一次听课中,一位学生就此提出质疑,说“为了”不如改为“由于”。老师马上组织学生讨论,但最后不了了之。这个不足和语言习惯有关,也和一定的语法结构有关,但教师似乎不明白,又如何使学生昭昭呢?
目前,考试是教学指挥棒,以分数评价教师的制度有极强的内驱力,语法不作考试要求了,课堂上也就听不到讲语法的声音。试想,不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怎能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怎能真正感受文章中的“语言运用之妙”?所以说,语文课离开语言这个载体,只求内容的开放,再热闹,也是缘木求鱼!
《天上的市井》有这样一句话“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市井。”在一次听课中,有一位学生就此提出质疑,说“定然”不如改成“肯定”,“文章中四次用了定然,是否重复?”老师也马上组织讨论,最后草草收场,不解其惑。“然”是副词后缀,“定然”实在就是“肯定”之意,但这里有雅俗之分;四处用了“定然”,反复夸大,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热切向往。但这位教师在学生众说纷纭下未置可否,令人遗憾。
所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和探讨者,不仅要学本体性知识,还要掌握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和美学知识,否则,便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在一次听课中,教师设计环节是:先听录音,再让学生齐读,之后又指名朗读。整堂课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这是一篇先容云的形态与天气变化联系的文章,抛开地理的因素,学生对文章内容比较好理解,这样的文章不适宜齐读和朗读,更适宜于速读和默读。由于速读适宜于较好理解的文本,学生可以很快把握全文思路,了解文章梗概,因此说,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简单地实行生吞活剥的“拿来主义”。
有一教师讲授香港女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文,有学生质疑“文章题目是生命、生命,那什么是生命”教师一时语塞,涨红了脸没说出个所以然。还有在一次《天上的市井》听课中,有学生问“在诗歌中,一般不会出现“我”的字眼,而这首诗里却两次出现“我”想,是否是散文诗?”这位教师竟然有了怒气,说:“要学会质疑,不能提没有价值的不足”,言外之意,此生的不足是荒唐无价值的。我眼见那学生慢慢地坐下,一直到下课,十几分钟没再抬头。也许他在反思:“我的这个不足是否有价值?什么不足才有价值?”
我在想,倘若第一位老师捉住契机,发动学生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生命”的含义,再启发学生想一想生物学关于“生命”的定义,之后,回归到文本中归纳总结,那该是多么出色啊!
以第二位老师的言行看,应是观念上的差别。目前课堂教学着力于三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变“会记”为“会问”。“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会疑能问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的结果。尽管学生的“疑”五花八门、层次不一,但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熄灭学生思索的火花。学生也是可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学生也不再是容器,假如这位教师能利用学生提的不足,就此探究诗的意境并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师生在互动探讨,或许能豁然开朗,进入另一番天地。
新课程夸大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独霸教坛的一言堂不见了,这是好事。但是,浅层次的探讨和表面的热闹并不即是把课上活了。细细想来,我们似乎有点矫枉过正。
语文教学经过酝酿期、激变期,已进入一个平稳进展的安定时期。多元并存已成为当前这个时期语文进展的总体格式。语文教学理念在新旧交锋、中西碰撞中激变,才形成今天的多元局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讨论是整个语文界公认的变革先声。然而,目前,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由于一些教师的“教”缺乏技术上的指导,以而使学生“学”无目的。例如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时,一味地夸大策略论,过分地重视练习说,其结果是学生泛泛而读,满足于低层次的感受,不能品昧“语言运用之妙”,不能内化情感,提升价值观。由于元认知的欠缺,教师自己实践知识的匮乏,便使“教”与“学”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让“教”与“学”相得益彰,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索与实践的课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薛埠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