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1 点赞:7939 浏览:320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早已把素质教育列入语文教学当中,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使语文教学目的规定更全面深刻了。语文教学,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净化学生的感情,而这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文道结合”的原则。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极富魅力,有着巨大的熟悉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提高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作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好教材。这一点,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上风,是其它学科所望尘莫及的。
素质学论述将人的素质形态分为三种,正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自然素质

自然素质指教材领域中的素质。《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出了人们要想成就大业,须在逆境中刻苦磨练的道理;叶文玲的《我的“生长果”》写出了阅读与写作的辩证联系,印证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俗语及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佳句。

二、艺术素质

艺术素质指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素质。如在《沁园春·雪》中创造的意境素质(如诗似画的境界、景为情生、情与景)、形象素质(写景物给人以色彩、形体、动态、静态、虚实上的丰富的想象和感受)、音韵素质(语言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

三、社会素质

文学作品虽具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优越条件,但不即是读了文学作品,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受到素质方面的教育。那么,要有效地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除具备文学修养,素质修养外,还要探讨教法。为使教改方向明确,不盲以,有论述依据,懂得素质教育的心理过程,笔者将其表达如下:
素质培养客体(文学作品)是以“符号”形式体现的多种素质培养信息的仓库,具有素质教育的“潜能”。与素质培养主体构成素质培养联系时,它才产生“素质教育效应”,而不再是一个僵死的“文本”。
素质培养主体(学生)是同生理、心理、经历、修养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整体。老师必须具有素质培养能力,抱有素质培养态度,才能唤起素质培养情感与熟悉的统一。
诱导效应
有形象(色、形、音形式)的展示,把学生留意力和思维引向预定的路线,达到“悦目动听”的低级素质感阶段,这一先导形式,素质感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启迪效应
用作品的情节、意境、气韵等与主体心灵(情感、想象、理想)交融,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素质感,素质感效应称这阶段为“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这一阶段既是理智的接受,又是情感的渗透,是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陶冶统一的综合效应。
净化效应
用整个作品的素质刺激发起主体的素质能动性,对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进行总体把握,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地,呈现出对客观事物必然性的瞬间感悟和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达到“悦志悦神”的高级素质感阶段,素质感效应称为“净化效应”。这一阶段,艺术的情感弥漫主体心灵,引起以欲念升华和功利观念中止,深入到了人的潜意识领域,这是艺术潜移默化特点的集中体现,它在塑造人的灵魂上发挥最深刻的作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以素质系统活动的结果形式出现的,最后获得深入人心的潜意识深层领域中的陶冶净化效应,换而言之,是由低级素质感向高级素质感升华的过程。
当你明了素质教育过程这一心理学规律时,就再不会把生动感人的作品肢解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干巴巴的几条筋授给学生,也不会再把教学中止于读一读,形象似已浮现的感知低级阶段,你就会考虑怎样遵循规律设计出步步深入的教法。
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让他们成为接受素质培养的人。要通过语文教学孕育出有感受素质的心,有鉴赏素质的眼,有体现素质的口,有创造素质的手的一代新人,尚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寻到更适合当今学生实际的素质教育策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