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困惑与反思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4648 浏览:143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顺应新课改要求,营造新课改氛围,落实新课改精神,无疑是教育教学取得突破,获得活力的重要保证。然而,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具体落实时时常是有名无实,改而不革或无改无革。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笔者以为有如下理由:

一、综合实践存困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新课程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夸大的是“实践”与“活动”,夸大的是开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革新教学论文、去动手、去实践、去调查、去浅析。它实际上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语文学科的体现。然而,受评价机制的限制,受社会和家长观念的约束,再加上这种课费时费力、介入与管理之间又有着矛盾,教师大都一掠而过或一笔带过。事实上,近一年来,学生都是坚守“课堂”阵地,几乎没有有计划、有组织地迈出校门、迈向社会。由于安全的担心、经济的不足、时间的制约、学校的担忧等等,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新课标夸大的“密切与生活的联系”一棍打入冷宫。用教师的话说,就是不如在试卷上下点工夫来得实惠。由于分数决定一切,分数才是宝贝。新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与实践”成了一道亮丽的摆设。课标与观念的脱节,教材与教法的脱节,评价机制与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脱节,留给我们的是欲哭无泪的困惑和遗憾。

二、合作互动存困惑

以笔者的经验来看,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绝大部分归功于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的认真阅读与深思熟虑、灵活模仿。古人云:“深思熟虑子自知。”这是有道理的。笔者不是否认合作互动的必要性,而是以为,合作互动是要以学生的阅读和深思为条件的。忘了这一点,我们的合作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形式而已。但我们的教师常常忘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往往草率地早早来分组讨论互动,成效并不如人意。合作学习的另一个误区,就是常被搞成“在一起”学习。每一个人在同一个不足之下,做了准备没有、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索和见解,是合作的基本条件,由于只有这样,才能在合作中比较、争辩、求同存异、各得其所。这样才能体现共同介入、互动互助、共同提高的原则。

三、课外阅读存困惑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目标,七至九年级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策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在我看来,这是大大超乎想象的,也是难以全面落实的,理由有:(1)不允许有如此充裕的阅读时间。以早到晚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支配的阅读时间,由于被白天的满课和晚上的课业填满了。负都减不下来,读谈何轻易?(2)考试评选的指挥棒在引领着你必须以考试为中心,教师要割舍,学生要割爱。在分数压倒一切的近况下,谁敢拿分数开玩笑?(3)条件不允许。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农村学生,以小学至今除所读课本外,几乎没看过真正象样的课外书(我是指整本的),可怜的一点知识大都是以电视或教师的口头知道的,而且显得那么零碎和斑驳。本班级中只有2个孩子家有电脑。城区孩子大都看了一些童话故事书,看过中国古典名著的少得可怜(当然,有在电视剧里获得一些零散的情节,但这不即是看了)。他们基本没有什么藏书,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广泛阅读、查找和收集信息的条件。学生说,市图书馆名存实亡、欲去不能,去书店小阅得挨店主的凌辱,只好作罢了。是啊,也就只好如此了,还能要求学生怎样呢?
种种困惑萦绕心头,我只好求教于同仁;求教于专家。我常思索:评价机制的革新教学论文要适应新课标、新课程了;语文学习要提供和生活联系的平台了;作文教学出路的探讨和探讨要有一个航向了;班级规模要降了;互动合作要真正体现在课堂上了;要腾出时间让学生真实地喜欢语文、喜欢读书,接触和喜欢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了……
当然,我们还可列出更多的思索课题。但真正要落实是有困难的,需要社会、家长、教育行政部分、学校、教师来营造一个和谐氛围。我并不要求在课改伊始就要解决所有不足,只是把这些困惑摆在同行眼前,希望正确地正视和面对。我们在目前而且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要在“一支粉笔搞课改”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解决一点一滴的不足,把课改的微风更温和地吹进校园,吹进课堂,吹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