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语文课背景教学作用及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11566 浏览:472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前些天,一位教师做《灯》的公然教学,我介入了听课、评课活动,反复思忖,其教学设计及其教学过程,几乎严谨,但我总觉得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刻,堪称偏狭,所以还有再次讨论的必要。
执教者在引入课题后,就作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先容:
《灯》是巴金1942年写的一篇抒怀散文。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继续伸向我国的内地。团体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了震动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统治区域内,“亡国”的论调颇为流行,投降的毒雾到处弥漫。作者此时经常来往于桂林、重庆、成都之间,以事抗日文化工作,亲眼看到了国民党统治区内的黑暗腐败现象,也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的行径,心头不免感到抑郁和苦闷。但是,对中国的前途则是布满信心的,对于抗战必胜还是有坚定的信念的。
作者在《废园外》后记里写到:“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牢牢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这些不像样的零碎的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串着,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
文章品读结束之后,执教者组织了一次小组讨论,研讨本文的主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目的是以此加深、拓宽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练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但我们以学生的发言入耳到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总是集中在当时的政治斗争、战争及对战争的希望上,可以概括如下:
《灯》是作者面对黑暗的重压,面对侵略者嚣张的气势,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所唱出的一支“坚执的信念”的歌,是对恶势力的反抗,是对“正义的最后胜利”的呼唤。
的确如此,这是对本文主题最普遍的解释,但21世纪的读者(学生)读《灯》的作用,需要读者介入作品价值的再创造,比如作品中最重要的意象,“灯光”究竟象征什么?文章并没有直接点出,留给读者想象和思索的巨大作用空间。它可以象征光明、真理、信仰、理想、希望、爱情等。对文本的解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鉴赏,绝不有着所谓唯一的标准答案,任何个体的独特解读,都有着着一定的公道性。可以说随着时代的进展,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将越来越丰富,永远不会有终极的解读。
对《灯》的解读,为什么不以人类共同的视野,以超时代、超民族、超国界的角度,以个人到国家,以历史到将来,以文化学的角度作多元的理解,使其具有更广泛的作用呢?
《灯》中作者通过对灯光的描写,传递出一种人类永恒的心理状态,一种本能,即人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课本中提到,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对灯光是如此地渴望和急切,哪怕是那么微弱甚至随时可能泯灭,都不能转变人们对它的强烈追求。灯光甚至可以使人绝路逢生。光可以驱散心灵的黑暗。以古希腊的传说故事到今天,人类追求光明和真理的永恒理念,一直贯串着人类的整个历史。“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是以整个人类历史中升华出来的思想。
可是,在这节课,是什么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能向更深处延伸呢?我以为不足出在背景教学上。
背景资料是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背景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必然选择的环节,也是帮助理解文章主题的重要策略。背景先容在教学过程中倍受亲睐,但以此课可见,要用好背景教学,需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中背景教学的作用及策略。
过去我们进行背景教学重点只是为学生补充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使其理解历史,利用印证法帮助理解文章的主题。现在,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知识不足,更要关注学生思维、情感及其价值观不足。教学中,不仅要把文本与作者、社会联系起来,而且要把文本与读者(学生)联系起来。毕竟主题解读终极要在读者期待视野内进行。所以,背景教学必须留意以下几个不足。

一、泛用背景教学,加强知识拓展

自古文、史、哲不分家,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自始至终与历史、哲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紧密联系。语文教学所完成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是要塑造人的整体人文素质。教学语文就要不断将历史、哲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容渗透其中,要有“大语文”的思想。利用背景教学,引入资料拓宽知识,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巧用背景教学,帮助理解主题

背景教学必须留意一个“巧”字,必须认真设计教学环节,把握背景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探讨获取背景材料的策略与途径等。正如这节《灯》的教学课一样,教师在一开始就引入一段资料先容背景,这只是达到了补充一点知识的目的,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解读。假如把这段背景先容稍作调整,放到学生细读课文,在自己的阅读视野中对其主题思想作出判定之后,再去进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选用背景教学,不断励志

语文教学在人的进展中所起的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情”“志”二字。背景教学也可以起到励志的作用。如阅读《詹天佑》,可先先容詹天佑在美国留学期间,早起晚睡,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取耶鲁大学,专攻铁路工程,为振兴祖国的铁路事业矢志奋斗的情况,理解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诸如此类,经常选用人类进展史上的脊梁与精英为背景材料,以其事迹与精神激励和鞭策学生,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情感,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及其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四、慎用背景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要慎用背景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自我求索。我们讲“泛”用背景教学,并不是一味地填补内容,也要讲究一个“慎”字。正如这节《灯》的教学一样,假如不对背景教学进行反复思索,仔细斟酌,即使增加了很多内容,但却收效不佳。又如,在教学《孔乙己》时,作背景先容,也不宜过急,应该让学生先探讨孔乙己悲剧的真正理由是什么?是命运悲剧,是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在这过程中,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后再去补充背景材料,让学生对人物性格、社会根源有一个整体熟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中思维的能力,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