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追本 求奥 联远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5168 浏览:196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升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已经语文素养要求被写进了新课程标准,所谓文化论著研读能力对原始文本的阅读能力,对作者思想的浅析提炼和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理由的能力。理由是,就某文化论著比如《论语》,如何提高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周正逵先生借古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研读为“学”(通读与博采)、“问”(质疑与设问)、“思”(比照与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辨”(推理与辩证)、“行”(实践与检验)五个。《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意见·语文》明确了《论语》研读的三个层级: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章(章法技艺的浅析和鉴赏)、文化(文化传统的评价和继承)。这些探讨成果层次清晰、涵盖全面、自成系统,但也有理由:前者实际上涉及五个十个研读点,十分全面也就显得繁复;后者研读其实只在文字和文化层面上,又有些笼统。试图将这些论述成果融会在“追本、”“求奥”、“联远”的研读实践中,以期架构起《论语》研读以论述通向实践的桥梁。

一、追本:追溯文字本义,准确理解章句

追本追本溯源,是在文字探求其本义。《论语》时期的文字在汉字进展的历史长河中在发轫到成熟的阶段,其选字用词会受到当时文字进展情况的影响和制约。研读《论语》时,有时还回到某些字的源头(比如象形文字)或繁体字(很好地保留了其本义信息)去,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如尽人皆知的《论语·学而》首章全书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般人这些话明白晓畅,妇孺皆晓,并无深意,其实是误读——“素不闻诗书之训”的老太婆都会说的话还要圣人说吗?
这几句话一般会被这样翻译:“学习并经常复习,不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以远方来,不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我也不生气,不君子吗?”而我却尝试另外的翻译:“进德修业并不断地实践它,内心不也感到愉悦吗?有同门学子及志同道合者千里迢迢来探望,不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不任用排挤却不怨恨,不的君子吗?”
为会是这样的呢?追溯字的象形体或繁体,汉字象形、会意、指事等特点,推知这字的本义,难明白了。“学”的象形字是“”,“时”的象形字是“”,“习”的繁体字是“習”。
“学”之象形,,左右两只手;,错误,,连续判断错误,是为有智慧; 是迷雾笼罩之意;是小孩,学生。合不难理解,老师一手拨开学生头上的迷雾,一手把知识智慧传授给学生。“学”除迷、断惑、开智之意,常说的进德修业,“进德”指品德修养,“修业”指知识技能学习。
“时”之象形, 是太阳,
理解为“土”,其实是表示一根竹竿插在土地上,中间的“”为竹竿在日光下的投影,古人用日影的长短记时。是一棵向日葵,永远朝着太阳在东、西间轮回转动。“时”动态流转以不间断的,是“不断地,时时刻刻”的意思,而“经常”。
“习”的繁体“習”,拆开为“羽”、“白”,郭沫若讲甲骨文中“白”是“日”字,“習”意指鸟儿舒展羽毛张开翅膀(“羽”)在晴天(“日”)练习飞翔,反复不断地飞,飞上天(“日”)去了。其实想象一下就比较好理解了:大鸟整天飞来飞去,小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它翅膀渐强时,它就会把飞翔付诸实践了。所以,“习”其实是实践的意思。
“悦”、“朋”、“乐”、“愠”等字都作探究。在古代,“悦”“乐”二分,心内(“忄”)高兴为“悦”,愉悦之意;喜形于色为“乐”,高兴之意。“朋”,古作“凤”,百鸟朝凤嘛,整天跟着凤凰的鸟儿就被引申为凤凰的学生,所以,“朋”是同门学子。人把“朋”理解为志同道合者,其实是误解,古代把志同道合者称为“友”,故此,原文“有”有可能应为“友”的假借。“愠”也简单的“不生气”,想想难明白:把你的心(“忄”)放在器皿里(“皿”),暴晒于烈日(“日”)之下,你生气吗?那是怨恨诅咒了!
为翻译中“知”的意思“”呢?联系两点难明白:一是别人不而不生气君子,那这君子也太做了;二是孔子本身一生被误解、不受重用、受排挤、挨整,但他并不怨恨谁,这才是真君子。

二、求奥:挖掘文化内涵,探求微言大义

追溯文字本义,准确理解章句,是研读《论语》的功,功有了,就深入章句探求其奥义,也挖掘其微言大义。还是以《学而》首章为例,不妨将其分解为理由:为“悦”?为“乐”?为“亦君子”?
你一心向善、向上,进德修业并不断地去实践,每获,每有提升,内心受用,暗暗高兴,自得其乐,故“悦”。的学生、志同道合者不远千里来晤谈,至少我学问渊博、德行高尚、影响很大,高兴当然挂在脸上,喜形于色;难不成要扳着脸迎接远客,也太不近人情了吧。的君子是不会受别人的言行影响而大喜大悲的,你不我、不任用我,排挤我、整我,我是不会怨恨的,天命使然,天是我的德行的,我有怨恨呢?孔子也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又说:“知我者,其天乎!”
这样探寻过后,这三句话所涉及的似乎隐含着三种联系:学而时习——进德修业、内心受用——我与我心;远方来朋——志同道合、喜形于色——我与他人;不知不愠——不羁于物、同于天道——我与天。这跟现在常讲的和谐联系吻合: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的和谐。这或许《学而》首章的文化要义。挖掘也并非牵强附会,它至少比有的理解如“孔子在这里揭示了人生的快乐与美好”(张卫中《论语通译》)更;也比有的如“首章‘悦’‘乐’二字……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李泽厚《论语今读》)更平易浅切。

三、联远:比照,联系当下现实

联远就所研读章句广泛联系。可联系《论语》中其他章节,也联系《论语》以外其他儒家经典,还联系关于《论语》的注疏,以参证。还有联系联系现实,其实之所以要研读《论语》,理由它的现实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无独有偶,《论语》的一章《尧曰》似乎刚好同《学而》首章这三句话对应:“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天命,足以称君子,讲人与天的联系;不懂得用礼教来充实的内心,足以立于天地间,讲人与心的联系;鉴别别人的话语足以识人,讲人与人的联系。故《论语》开篇讲这三组联系,结尾也讲这三组联系,是有意安排还是纯属巧合?答案并不,的是,人与心的联系、人与人的联系、人与天的联系道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蕴含了《论语》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寻求人与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的和谐,既是《论语》的意向旨归,亦为整个文化的终极追求,古之为之,今亦为之。
《论语》“微言”之“大义”是十分的,这里讲的《学而》首章,就有别的理解。这里暂且避开那些大师诸如刘宝楠、杨伯峻、钱穆的权威解读,而简列的另外两种想法,不确切,只想抛砖引玉。
这三句话其实可对应人生的三大阶段:学而时习——青少年时期——人生起步,学习为主;朋来远方——壮中年时期——事业追求,朋友互助;不知不愠——晚暮年时期——栉风沐雨,平静淡泊。这也可能比张卫中先生所言更。
都知道“亚圣”孟子有个“君子三乐”之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至圣”的孔子也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一乐也;有朋自远方来,二乐也;人不知而不愠,三乐也。说,三乐自得其乐、与人同乐、与天同乐,如此理解可能比李泽厚的更清晰、更通俗,也更有现实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其实,有人生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是进德修业内心愉悦,有价值是一场志同道合者的切磋琢磨,有人生境界叫做天人合一。应让我与我心、我与他人、我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论语》留给的至高无上的智慧,而怎么,却是见仁见智的大课题。“追本”、“求奥”、“联远”,简单易记,简洁易行,既不繁复,也不笼统。虽不敢说百试不爽,但对于我辈语文老师和一般《论语》爱好者也算是大有裨益的。
附件:“学”、“时”的象形字体笔画分解图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