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学语文诗词鉴赏对策简析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23604 浏览:1074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的文学审美情趣,能培养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诗歌鉴赏在中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的解题技艺等。后来中考的诗歌鉴赏题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我在诗歌教学感受,我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可以入手:

一、以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词语,是鉴赏诗歌的步。地理解古典诗歌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理解词语便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论文网露似珍珠月似弓。
不足: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表达效果?
浅析:古典诗歌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运用“铺”字,更能体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以表达技艺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艺。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为描写或抒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不足:诗人以哪些来描写早春草色? (2003年赤峰统考)
浅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艺。该诗以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把“烟柳”和“春草”比较,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三、以浅析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不同的是诗歌既是人物,也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浅析诗歌经济论文便高考的置疑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浅析“蓑笠翁”的。(2002年包头市统考题)
浅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浅析古代诗词的。读诗,以中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有点凛然侵犯似的。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恰是实际生活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四、以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的思想感情。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不足。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不足:“别来沧海事”“沧海事”是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浅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运用典故的艺术。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体现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变化,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诗中作者使用“离别”的字样,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体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

五、以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探究诗词意境便考查点。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不足:(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体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意境。
浅析:(1)略 。(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