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美妙意境写作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7028 浏览:236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诗歌,具有最高艺术性的文体,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特点,指导学生挖掘和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就能使学生学习以知识到思想都能质的升华,以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窥探诗中景物,进而体味景中深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返还诗人原作之境;指导学生紧扣诗眼,品无穷韵味;指导学生感悟言外之意,捕获象外之象等四个,让学生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并真切地感悟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词:窥探;想象;诗眼;言外之意
中图分类号:G63

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167-02

新课程标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诗歌,具有最高艺术性的文体,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特点,指导学生挖掘和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就能使学生学习以知识到思想都能质的升华,以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意境是诗歌的生命。所谓诗的意境,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而创造出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的因素,它们作用,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抛开意境而孤立地跟学生讲解诗意,不引导学生深入体味意境,学生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和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美妙的意境呢?

一、引导学生窥探诗中景物,进而体味景中深情

“景语皆情语也”。诗歌景物描写,其目的不描绘景物本身,而把作家的情感体验寄托于景物描绘中。,要将学生引入意境,就要以窥探诗歌景物描写入手,进而体味暗含于景物诗人情感。
如王维的《山居秋眠》一诗,诗人描绘了一幅静谧、清幽、空灵的山野美景,展现于读者眼前的是一幅闲情淡雅的画面:幽幽清泉、渔歌浣女;青松明月、翠竹绿荷。如此优美的景物描写,内在里却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和欣然归往的执着情怀,也展现了有与无、空与灵的佛理禅机。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诗人深情地描绘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优美山村图,以中流露出作者对山村敦厚、纯朴的民风的喜爱之情。每一首诗的景为情而造景,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表面去探寻诗人内在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返还诗人原作之境

思想感情是诗人写诗的内在动力,诗人的生活和思想均融入。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诗人感情的源头,摸准诗人感情的脉搏,领会诗歌意境,就得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次回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之中,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情绪、身世等,才能同诗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叹。比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向学生杜甫当时的写作背景,再让学生明白杜甫“致君尧舜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志向和一生不得志的残酷现实,这时再来理解“屋漏偏遇连阴雨”的凄惨景象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难了,进而再指导学生领会杜甫身处困境却仍能高歌一曲的博大襟怀。,想象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杜甫当时凄风苦雨之下的瑟缩和痛苦。这样,学生也就地把握住了这首诗的趣味。

三、指导学生紧扣诗眼,品无穷韵味

诗眼是诗歌意境的焦点,是诗歌的灵魂和统帅,是诗人感情的燃烧点。抓住了诗眼就窥视中心要旨,统领全诗,使诗歌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涵蕴脉络贯通。
一首诗字词来呈现诗眼,进而透露诗旨。诗人这些字词展现出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并愉悦的审美享受。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脍炙人口、无穷韵味的理由皆出于“绿”字。“绿”是色彩,作者把它动态化了,把本身无色的春风化、生动化了,让人想到春风像是一支绿色彩笔,到了哪里就把哪里染绿,到了哪里就带给哪里勃勃生机。

四、指导学生感悟言外之意,捕获象外之象

意境深邃的诗篇言而意在彼,你慢慢咀嚼,细细赏玩,就能穿透诗人所描绘的物象之外去领略别样的情趣。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敬亭山”这诗句。开始看时,似乎意味平平。再品:我看山,山观我,我与山融为一体,不知是山欣赏我的放达,还是我看中山的独立?这样便领略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情与景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回味无穷。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文字上看是写诗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抬起头来不经意间望见了南山。细细斟酌,你会以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中感悟到深远的意蕴:“菊”是孤、傲高洁的象征,了诗人的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南山是纯真自然的象征,体现了诗人“性本爱丘山”的心性。诗人在采摘菊花时,忽然了与菊花、与南山的本性是多么的,“菊”、“南山”这样特定的意象,能深刻领悟陶潜的自然率真与不恋荣利的高尚情操。这他内在的只可意会言传的“真意”了。
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面前再现诗中描绘的艺术,使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以而认识诗中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并学会领悟其深蕴,诗歌教学的。诗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这一艺术境界的。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并加强悟性训练,才能应有的教学效果,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献:
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1.
刘行华,周惠林.诗歌教学意境体味与语言把握[J].四川教育,1991,(6).
[3]包虹.“炼字”显真功[J].新语文学习,2007,(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