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政府公共政策价值选择刍议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5928 浏览:170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总是强调技术和经济路线,却常常忽略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和导向。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评估离不开价值的引导,浅析公共政策和价值选择的联系,通过阐述政策的基本价值向度以期在公共政策活动过程中追求效率和公平的整合,对公共政策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
关键词:公共政策;价值选择;效率与公平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35-02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理由、实现公共利益、达成公共目标而在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案例,它是强制性的行为准则、也是权威的行动案例、更是具有目标性的利益指南。公共政策作为政策过程,其制定和执行必须遵循政治原则与程序,但是在强调技术的年代,很多情况下忽略了价值的重要量。

一、公共政策的选择离不开价值

戴维·伊斯顿在1951年出版的《政治系统——政治学情况探讨》一书中对“公共政策”是这样定义的“公共政策是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以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来理解和执行公共政策,因为它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关键所在。政策主体价值选择深深影响着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使其具有公平、效率、、秩序等多元化形态。政策选择的主体和客体在某种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来说也是一种价值联系,由此来看政策选择也是一种价值选择,它是任何一种公共政策制定和出台的依据,有其特定的标准。我们一般把公共政策界定为:为了解决社会理由调整利益联系而制定的对策,因此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遵循“以事实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标准,为了获得体现政策理由的客观事实,引入实证浅析的技术和工具,包括“探讨设计、对结果的监测、运用抽样技术收集数据,以及建立具有预测能力的因果联系模型”[3]。这种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共政策方式在美国体现的尤其显著,美国公共政策探讨在20世纪70、80年代曾一度陷入了“技术浅析中心论”和“技术专家治国论”的误区,此后在公共政策进展的过程中,不断有学者对这种纯技术导向的公共政策策略教学论文提出质疑,通过辩论,逐渐地意识到价值目标对政策制定的重要量。
同时,公共政策是政府部门通过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需求制定出来的,是基于客观理由的主观产物,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人,因此不能用纯技术的手段来考量这些个体,必须引入价值导向,不管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执行,只有基本的价值导向贯穿其中,政策才不会失衡,效果才能更佳。

二、政策的基本价值向度

1.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元属性,作为其理由建构的价值基础及其后续活动的精神内核,具有理性取向,在“中文”语义中经常被理解为多数人共同拥有或公用,具有公有性、共享性和共同性,而非私有性、排他性和差别性。我们可以以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对公共政策“公共性”本质的浅析:首先,以价值取向上来看,公共价值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灵魂和根本目的,它的实现是衡量公共政策效果的最佳标准。公共性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向度,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础,在此视角下,一切政策理由才能得以解决,并保证公共利益的增进与合理分配。其次,以目标选择上来看,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护公共利益,其目标是为国家、领导和社会服务,使其利益最大化,这联系到公共政策制定者、领导、群众等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是公众选择的结果。因此,公共政策制定者要聚合各种层次、各种性质的利益要求来确定公共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策案例。
2.性
林德布洛姆是一名政治学者,他这样认为,在国家中,决策过程面对着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追求效率,二是提高对民众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反应能力[4]。公共政策的性就是要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决策者能够根据民众的意愿、要求和主张,制定出科学的政策,体现民众的利益,使其既又合理,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够接受民众的监督,能够接受民众的批评,能够接纳民众的倡议。理解现代公共政策的核心是,它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其含义主要在建构政策理由中体现出来。政策理由建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政策相关者明确诠释他们的政策诉求、通过相应的渠道和途径传递政策诉求到决策者手中、决策者考虑政策诉求并给予回应。这些环节都是的政策制定过程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监督政策制定者,促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公共责任。
3.回应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回应社会政策诉求的需要,是政府对于社会民众利益要求和愿望作出的反应,要求公民的良好参与,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社会公共理由的顺利解决,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决策者要增强政策的认同感,提高政策理由的真实性及科学性,要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倡议,积极推进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节省国家资源和社会成本,也有利于政治的建设,建立现代责任政府。

三、公共政策的最终价值追求

公共政策具有公平和效率双重价值取向。公平取向着眼于各类公共政策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的合理分配,效率取向则趋向于公共政策对资源的有效性配置。

1.公共政策的效率取向

效率至上的政策价值目标发轫于20世纪初,即力求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取得公共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出于对社会利益的考量,强调公共政策的效率取向就显得至关重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根源于它以效率为前提,如果公共政策缺乏效率,政府就不能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公众的信任危机[5]。由此可见,效率作为行政系统的基础目标,是现代公共行政的一项原则。系统完整、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政府系统,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更加具有效率性。效率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掌权者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配置政策资源的过程。若政策资源配置有效,不仅可以发挥公共政策的积极作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其消极作用。
公共政策的效率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现政策目标的效率。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行政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政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合理的配置需要合理的规划,只有对政策目标有适当的衡量,才能确定怎么做、做多少。衡量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必须科学地确定政策目标,并以此作为行政依据。第二,政策的社会整体效率。公共政策是社会利益的反映,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考察公共政策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考察着政策资源配置的目前状况。公共政策如果可以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品质,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人与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的和谐进展,即达到了社会整体效率的最大化。第三,政策投入产出效率。政策资源投入与政策产出之间的比率联系,是衡量有效配置政策资源的重要指标,公共政策无论何种程度地实现了政策目标,若资源投入太多,没有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应有作用,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认为这种政策配置是有效的。

2.公共政策的公平取向

公平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允许人与人之间有着差别;并且反映出某种利益倾向,体现为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评价公平与否的基本标准。公平为主的政策价值目标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工业革命新阶段,这一时期企业管理中的思想、公平分配理念苏醒,提出了以公平为核心的基本价值目标。在现代公共行政中,恰当地运用公平原则,统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微观和宏观等因素,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等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与之相关的利益冲突,可以博得公众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取得良好的行政效应[6]。可以说,公平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中最为核心的一项标准。实现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必须把公平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依据和基础,把公平精神贯穿于公共政策的评估过程。

1

现代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的社会公平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平即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应得到保证,它旨在以底线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公平是公共政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构成了政治的实质性内容。第二,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特点。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才能真正维护好、实现好和进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社会和谐。第三,公平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点,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发挥效率的前提条件。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是这些诸多方面的实质性要求,必须重构以公平为导向的政府公共政策。

3.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公共政策协调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把公平取向和效率取向统一起来,才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利益联系。一方面,效率的水平决定公平的程度,没有效率,充其量只是低水平的公平,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取向应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另一方面,效率又依赖于公平,没有公平,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也就难以提高效率。一项有效率的公共政策,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7]。
因此,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在处理公正与效率的理由上,不能千篇一律,公共政策应当以中观的角度将宏观、中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统合效率与公平理由。行政主体在进行决策的过程时,必须根据公共政策的背景情况作出权衡,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考虑统筹协调可持续进展,保证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不管公共政策情境的差别发生何种政策价值变迁,还是因政策周期和社会制度革新而促成的政策价值的变迁,都不能简单地否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指导和追求,在不摒弃价值追求的情况下,运用技术浅析路线解决实际的政策理由。
参考文献:
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5.
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政治学情况探讨[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7.
[4]梁丽萍.公共政策与公民参与:价值、困境与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5]陈振明.以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探讨,1999,(1).
[6]占绍文,林凇.公共行政范式的双重转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7]周庆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向度[J].郑州大学学报,1999,(10).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