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课程凌云县教师上海,自然景观校本课程开发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12750 浏览:488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山水之美是天下之大美至美,山水之乐是天下之大乐至乐。自然景观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可以丰富心灵感受,培养永恒的爱心;培养家园意识,可使人获得心灵的解脱;可以使人获得无限的情趣。把自然景观课程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在与自然这一生命本源交流碰撞中,能使学生以感性的感受走向理性的思索,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陶怡学生的性情,升华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精神境界,开启心灵智慧的深度,敞开心扉印证修身、修心、修业的人生感受与体悟,具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景观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无法估计的差别性,体现学校特点,因此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为高中学生开发校本课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其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来设置课程内容,更是唤起其学习兴趣、扭转其厌学情绪的关键。对教师而言,了解学生需求,方能对症下药;对学生而言,浓厚的兴趣是克服其学习惰性的良药。否则,再好的校本课程也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的作用和切实的效果。
自然景观是地球进展史的自然遗迹,展现的是大自然的伟力和神奇。如山光水色、流泉飞瀑、奇峰幽谷、奇石异洞、阳光海滩,还有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植物与动物,等等。自然景观的美是一种整体的空间美,是多种自然美按一定规律的有机组合。自然景观是以其不假雕饰的天然本色之美,引发人心,打动人心的。将地域自然景观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无疑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陶怡学生的性情、升华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精神境界,并在自然中开启心灵智慧的深度,与自然这一生命本源交流碰撞,以而敞开心扉印证修身、修心、修业的人生感受与体悟,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自然景观的定位

自然景观,是指可见景物中,未曾受人类影响的部分。“自然”的定义不易划定,较容易的处理策略是把“人为的”当作相对的范畴。自以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以来,未受人类影响的景观,在适合人类存活的地域附近已经很少有着。因此,严格地说,“自然景观”很难寻获,更不易鉴定。以城市周边的森林公园而言,一般人都可能称它为自然景观,但是实际上却是人类造林的成果,称为“半自然景观”或“近自然景观”。因此在野外观赏的地形、森林等,都属于一般的自然景观。观赏的自然地形或生物,并不考虑是否在历史上曾受过人类的影响。人类周围的环境因子,如空气、水、生物、大地,都是景观。景观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有时候是静态的,也常有动态的。
一般来说,自然景观可分为四类。一是地文景观,主要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包括五小类:山岳形胜,喀斯特地貌景观,风沙地貌景观,海岸地貌景观,特异地貌景观。二是水域风光,它包括五小类:江河溪涧,湖泊,飞瀑流泉,冰川景观,风景海域。三是生物景观,它大致可分为五类: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及其栖息地。四是大气天象,主要指千变万化的气象景观、天气现象,它包括长时间保持的大气物理情况,如宜人气候、避暑气候、避寒气候、阳光资源等;大气降水景观,如美丽的高山冰雪景观,短时间的雨景、云雾景、冰雪景、明月、日出、云霞;偶然的天象奇观,如佛光、海市蜃楼、雾凇、雨凇等。

二、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

山水之美是天下之大美至美,山水之乐是天下之大乐至乐。中国人与山水有着亲密深厚、久远绵长的情缘,对山水美的感知体察丰富细微,阐扬了中华山水精神,体现了天人和合的理念和中华生态文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自然景观对于人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都是重要的,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自然景观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

人类与大自然是和谐亲善的,以审美的眼光观照大自然,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最自然、最理想、最完美的联系,摆脱了对大自然的觊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忘情相交,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可以给人带给心灵的慰藉。
英国美学史家李斯托威尔说:“我们还不应该忘记,自然界体现了更多的运动,在这方面,它比艺术更有生命,因为在自然景色之中,没有全然停滞不动的东西。云彩相互追逐着,掠过天空;树枝或树叶在风前摇摆婆娑;海面上的波涛跳跃着,起伏着。”在美的自然世界中,一切都不加遮掩和雕饰。置身其中,一切皆可以观,一切皆可以听,目睹耳聆,随意所驱,随情所遣。观赏者在自如中敞开所有的感官,在怡然中松弛所有的神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自然景观可以丰富心灵感受,培养永恒的爱心

冰心认为:“人生有三大乐事:一朋友,二读书,三旅行。”(《蜀道难》序)冰心希望通过旅行遍看天下美景,开阔胸襟、陶冶心灵,为文学创作积累丰富的材料。体现自然景观的至真至美,始终是冰心创作的重要内容,冰心将旅行中丰富的心灵感受化作了一篇篇优美动人的作品。身处异国他乡,以几朵小小的蒲公英花儿中,冰心悟出了“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的平凡又深刻的道理。冰心接着又说:“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寄小读者》)旅途的见闻,特别是与大自然的相亲相近滋养了冰心永恒的爱心。席勒认为:“即使在现在,自然仍然是燃烧和温暖诗人灵魂的唯一火焰。唯有以自然,才得到它全部的力量;也唯有向着自然,它才在人为地追求文化的人当中发出声音。任何其他体现诗的活动形式,都是和诗的精神相距甚远的。”[3]只有大自然,才是诗人灵感的真正源泉。
美国作家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的。他认为自然是美好的,人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寻找生活的作用。著名的《瓦尔登湖》就是他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的记录。他深入到大自然之中,静观季节的推移变化,真切描绘了森林中的动植物,不仅以审美的眼睛发现风景、欣赏风景,也为一棵巨松的被伐倒而悲痛不已:那摔倒在岩上的喀嚓声刺耳地响起,它向你宣告,没有一棵倒下死去的树不发出叫苦的声音……鱼鹰来春重返河畔的时候,它将徒然飞来飞去找它落惯了的树梢,老鹰则会为这株庇护它筑巢的参天大树发出哀鸣……大自然就这样把爱深深地灌注于作家的心灵中。
1[3][4][5][6]

(三)自然景观可以培养家园意识,可使人获得心灵的解脱

这里所说的家园,是指人类存活的自然环境。接触、欣赏自然环境,可以培养人类的家园意识。山水美丽永恒,生生不息,人类是在其怀抱中孕育、诞生、进展、壮大的。人类赖以存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因此,人类没有理由不热爱大自然,没有理由不以审美的眼光深情凝视那养育了自己的土地、森林、河流、山川……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我们和大自然结成的是一种不可断绝的血缘联系。我们离不开大自然,那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归宿。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保护它、爱护它。
乔治·桑塔耶纳说:“自然的景象是神奇而且迷人的,它充满了沉重的悲哀和巨大的慰藉,它交还我们身为大地之子与生俱有的权力,它使我们归化于人间。”[4]自然景观能让人们与习惯性的刻板生活拉开距离,成为人们摆脱束缚、重归自我的最佳途径之一。

(四)自然景观可以使人获得无限的情趣

宗白华先生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与情趣化,推崇灵性气韵,注重直觉体悟,一片灵性,随性而来。他所创立的“散步美学”在现代美学中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这一切的得来,他认为和自己少年时即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并由此激发的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与感受力分不开。宗白华先生的少年生活是在南京度过的。南京城郊清寂的风光景色,使少年宗白华流连忘返。覆成桥畔的垂柳和天空中的白云,是他童心中最亲密的伴侣。他说:“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早晚中各式各样的风格,是我心里独自把玩的对象。都市里没有好风景,天上的流云,时常幻出海岛沙洲,峰峦湖沼。我有一天私自就云的各种境界,分别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等等,很想做一个‘云谱’。”[5]
19世纪美国文坛巨人爱默生如是说:“大自然对于精神上的影响,以时间来说是最先,以地方来说是最重要。”[6]人与自然的联系既已确定,自然对人精神的影响就将持续下去并且直到永远。郁达夫说:“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7]瑞士思想家阿米尔也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8]由此看来,人生最有情韵的时刻莫过于对自然美景的悠然神会,全心品赏。对于山水风景的怡然神往,全心品赏,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最丰富、最有情韵的境界。置身其中,欣赏者不仅驰情入幻,怡然意远,妙想联翩而至,绮思似梦如真,整个身心也仿佛融化在那种幽清明澈而又壮阔奇丽的境界中。

三、开发自然景观校本课程的对策

(一)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自然景观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并不是随意而行的,它需要相应的原则来规范。

1.本土化原则

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城市与县镇农村,所拥有的自然景观课程资源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选择开发利用内容,确定指导力量,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时,制定适宜的办法,提出资源开发的重点方向。”[9]如广西凌云县,山奇,水秀,洞异,集中体现为“景观奇、生态野、山势险、景类全”的特点。将这些景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出来,能提高凌云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2.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景观课程资源时力求效益,要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用最少的支出,取得最理想的开发和利用成效。如凌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进展水平低,科研人员、教育经费不足,这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很多的困难。因此,遵循经济性原则不仅符合凌云县的县情,也有利于凌云县广大教师不断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充分挖掘具有同质教育价值的条件性课程资源。经济性原则包括时间、空间、学习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即应开发利用对当前教学有现实作用的课程资源,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空间的经济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学习的经济性,是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尽可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3.共生性原则

自然景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把相关的行政部门、教育及课程专家和广大教师与学生充分结合起来。专家具有较高的论述水平,能够进行深层次探讨;普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根据教学实际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最有发言权。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地域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通过探讨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实现跨学科教学,以达到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相互推动的目的,这种横向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之间、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

4.资源共享原则

新课程的一个任务是要求各地建立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其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得到更大进展。“资源共享不仅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教师在不同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内资源共享的意识,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分享合作的精神。”[10]资源共享,包括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专题课程的资源共享,社会范畴的资源共享。“初步实现网络教育的地方,还可以考虑在区域范围内构建更大的共享资源数据库,形成集成化的学习资源中心,包括围绕学生的探讨专题组建的专题资源库,演示型或交互型学习软件库,课例库和知识素材库等等,实施交互式的导师指导和分布式的学习。”[11]各地、各校建立网络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可拓宽地方课程教育资源,开发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效率。所以,应以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那些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地方课程资源,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进展具有决定作用的自然景观课程资源,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进展。

(二)开发利用的具体内容

凌云县境内山峦起伏,群峰叠翠,山岗莽莽,石海漫漫,溶洞幽幽,流水澄碧。凌云古今有二十八景,奇特的景观加之以凌云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使凌云的一景一物都有一个感人的传说,每一个传说都深藏着厚重的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凌云特产,驰名中外的凌云白毫茶,闻名遐迩的香料之王——大红八角是众多特产中的优秀代表。凌云素有“白毫茶之乡”的雅誉,是“中国名茶之乡”。重重叠叠的茶梯,酷似一座座绿色的金字塔。在金字塔上,茶姑们巧手翻飞,在绿色的键盘上,弹奏着一支支快乐的茶山致富曲。
2[3][4][5][6]

1.奇山
凌云这块镶嵌在云贵高原延伸带上的土地,地貌以喀斯特石山为主,喀斯特地形地貌奇特,与世界地质公园“广西乐业——凤山地质公园”相连。乐业——凤山地质公园位于广西西北部的百色市乐业县与河池市凤山县境内,地质遗迹包括全球最集中、最美的天坑、天坑群、最大跨度岩溶仙人桥以及精美的钟乳石等。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几乎涵盖了中国南方亚热带岩溶地貌类型的完整系列,是中国块状岩溶峰丛的典型代表。因此,凌云境内山岭连绵,岩溶广布,山体庞大,山群迂回交错,群峰连叠,或孤立散处独秀,或重峦壁立坦然,景象万千。土山总属青龙山脉,是县境西半部的一道天然屏障,主峰为岑王老山,位于县西北与田林县交界处。群山雄浑青翠,一河蜿蜒而出,远古时期,河水冲撞山体,天长日久,石洞垮塌,便形成了世界奇观“仙人桥”。
2.秀水
凌云虽多高山峻岭,但河流密布,纵横交错。主要河流有澄碧河、布柳河。澄碧河发源于青龙山南麓,天然造化,河水流向扑朔迷离,时而露出地表,时而隐没地下,蜿蜒而行,是珠江源头之一。布柳河源于岑王老山,两岸的峡谷风光尽收眼底,山上古树木种类繁多,郁郁葱葱,翠竹片片,随风摇弋,名贵药材随处可见。布柳河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温柔而富有诗意。她似一幅山水画,令人陶醉,令人遐想;又像歌女的舞带一样优美,蜿蜒在原始森林之中。河水明澈如镜,碧绿如玉,两岸大山惟妙惟肖,形态逼真,有似天狗吞月,有似金鸡报晓。观河赏水,能让人体味丰富的人生哲理。
3.异洞
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凌云山山有洞,洞洞奇观的景象。其中以纳灵洞和水源洞最为著名。纳灵洞为双艺术论文层结构,下层地下河,上层旱洞,洞穴景观扑朔迷离,“天宝灵芝”,“梁祝化蝶”,“壮乡歌会”,“豪华龙宫”,“森林公园”,“清池玉莲”等五大景区二十八个景点景景奇特,尤其是218个莲花盆,其形状、规模、品位、数量都居目前世界发现之首,洞内深邃宽阔,碧水长流,石柱、石凳、石幔,奇光异彩,千姿百态,巧夺天工,被誉为“亚洲神奇第一洞”。世界著名洞穴专家安迪·伊维斯先生考察后感慨地说:“这是我看到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岩洞。”水源洞号称“第一洞天”,是全国十大岩洞之一,是澄碧河的源头,也是右江、邕江及其珠江之源,洞中有佛像、石刻,被誉为“桂西北第一佛洞”。就连来自秀甲天下的桂林阳朔名士黎中伟先生也不禁挥毫赞叹:“故乡山水夙称奇到此更入佳境,天下名区将览遍于斯别有会心。”凌云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真可谓处处皆山,山山有洞,洞中有洞,洞洞奇观,让人常有“五岳归来不看山,凌云归来不看洞”的感慨。

4.人文与自然融合的景观

自宋皇佑五年在凌云设置泗城州开始,凌云历代均为州、府、县建制之地。古凌云曾经一度辉煌,县域之广为广西众县之首。山川灵秀,人物英杰,文化昌明,物产丰富,商贸繁荣,堪称桂西文化重镇,素有“书画之乡”、“满城功名门第”之美誉。革新开放以来,凌云人民更是艰苦奋斗,振兴家乡,在凌云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许多的人文与自然融合的景观。著名的有茶山金字塔、弄福公路、浩坤湖等。凌云县“茶山金字塔”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基点,景区海拔1100多米,由大大小小五十余座茶峰组成,景区各茶峰,顺着山坡开垦种植茶树,一层层重重叠叠形成梯级,茶梯坡坡相依,岭岭相偎,青翠欲滴的茶蓬宛若一条条绿色的长龙缠绕着山坡,一座座山峦被装扮得酷似一座座绿色的金字塔,而得名“茶山金字塔”。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山头,被勤劳的凌云人民一锄一锄地挖,一梯一梯地培,一行一行地种,形成一望无际的绿色山头。以高处往下看,大大小小的山头既像休憩田中,又像埃及的金字塔耸立旷野,旖旎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弄福公路全线共凿开11处绝壁,打通3个长分别为228米、70米、40米的隧道,填平1个长80米、深28米的深壑,修通了12个回头弯,整条公路以海拔300米一直盘旋到1200米。李长春同志考察弄福公路后感慨万千,连连赞扬凌云人敢于与艰难险阻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称赞“弄福公路建设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佐证”。
诸如以上的内容,都是凌云县自然景观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

(三)开发利用的情境浅析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具有多因素的、复杂的、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它涉及课程材料的选择,课程计划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等内容。涉及到许多变项的不同组合,如对课程材料的编写、改编或选择;课程开发人员如教师、家长、学生联合体的组织,等等。尽管如此,校本课程开发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操作环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浅析”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社会、自然、地方或社区进展、学校进展现实与规划联系在一起,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更是指向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社区服务与进展,学校现实与学生教育需求等,共同构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情景,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认真浅析这些情景,以恰当的结合点出发寻找开发项目及内容。
在情景浅析中,要关注学生需求、教师意向、社区意向、校本课程资源条件等方面,尤其要确立主线。开发主线应关注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点和学生的需求。下面以凌云县中学自然景观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试作阐述。
凌云县中学,是凌云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学校于一九四三年成立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以建校之始,便秉承培养全面进展的学生的宗旨。近年来,学校提出了“为学生进展奠基,为凌云振兴育才”的办学指导思想,要求全体教师转变观念,了解、探讨、理解、尊重、热爱学生,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做人。

1.师资浅析及应对对策

我们以学校现有教师的人数、学历水平、专业、职称、胜任的学科、兴趣特长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师资情况进行浅析。
(1)师资优势
学校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相对优化,富有进取精神,能吃苦耐劳,有潜力可挖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队伍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到97%,能适应所有国家课程的任教。最重要的是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进取精神。
3[4][5][6]

(2)师资劣势
教师在数量上偏少,每个教师课业负担较重;年轻教师多,对于国家课程的开发缺乏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部分教师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策略和工作状态有待进一步改善。
(3)应对对策
①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加深对课程资源论述和自身角色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应该结束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角色,代之以积极主动课程开发者的新角色,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②注重科研和开发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能力。应以科研带动教师的进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参与课程的主动性。科研能力的激发,可以在校本培训中渗透。
③加强合作,建立合作型的学校文化。教师缺乏合作意识是由教师职业进展造成的。要解决这一不足,首先要建立合作型的学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决不可能完成,它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吸收各自的经验,推动课程的开发。这种合作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合作,可以是单个教师之间,可以是教师小组的合作,也可以是全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和学生、其他的校外人员合作。这种合作的文化一经建立就会呈现一种力量,推动教师以积极的合作姿态参与课程的开发。

2.学生需求浅析

我们选取了高一、高二年级共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内容涉及“对开设校本课程的态度”、“希望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哪些情感和态度”等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多数喜欢校本课程的开设,学生在如何获得健康的生活,如何获得有效的学习指导,幸福成长,提高人文素养等四个方面关注较多,大部分学生希望更多地了解家乡,等等。

3.对家庭需求的浅析

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家长都希望学生学习成绩能有效提高,能考取理想的学校,大部分家长希望学校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团队精神,健康成长意识。

4.对政府、社会需求的浅析

凌云是一个“老、少、边、山”地区,资源较丰富,但较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着经济进展,茶叶生产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丰富,政府下决心把凌云打造成高档次、高品位的旅游胜地。

5.对课程资源的浅析

凌云县这块蛰伏于桂西北的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经风雨洗涤,经天地造化,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其资源类型多样,具备乡土性、古特性、奇异性和美感性。仅就美感性而言,这里集奇山、秀水、异洞、石壁之美,县境内山峦起伏,群峰叠翠,莽莽山岗,石山森森,石海漫漫,溶洞幽幽。加上高原风光与亚热带情调的糅和,造化出凌云独具神韵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凌云的一景一物都有一个感人的传说,每一个传说都深藏着厚重的文化。凌云县境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景观风光各异,纳灵洞、水源洞、博物馆、茶山绿色金字塔、岩流瑶寨、逻楼新寨、中山纪念堂、石钟山、云台寺、弄福公路等旅游景点备受游客青睐。
综合以上浅析,凌云中学开发地域特点校本课程是符合学生、家庭、政府、社会需要的,并且具备开发的条件。

(四)自然景观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尝试

为了能够使地域景观更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教育中,对学生进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使学生的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凌云县中学在自然景观的开发方面作了有作用的探讨,并形成了一个探讨开发自然景观的课程机制。
凌云县中学自然景观校本课程开发,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制定研发工作案例;(2)培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师生收集资料;(3)筛选整理资料,试编校本课程教材;(4)试用教材,开展教学;(5)修改改善,编印校本课程教材。

1.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制定研发工作案例

新课程革新,以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出发,提出了“知识与技能、策略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策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直接经验,更多地与学生个人经历、体验有关,是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感悟和内化而逐渐形成的。尽管我们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有益于体验的活动或经历,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和内化的基础上,获得有关的能力与情感,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显得力度不够。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学生感兴趣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树立大教育观,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将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具体化、科学化,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和进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推动作用。
凌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果将这些教育资源开发出来,它将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设想将其开发并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系统,把原来随机的、分散的教育活动用校本课程的形式加以梳理规范,使其系列化、科学化。
2010年,学校开始着手开发自然景观校本课程。首先,成立了由科研处、教务处、教师代表等成员组成的开发领导工作小组,制定出了工作案例。案例明确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作用:为了推动学生主动、全面、快速地进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存活,树立大教育观,拓展教育空间,将教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使学生能够以身边的自然景观受到美的教育和感染,体验“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进展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潜能得到开发,人格得到改善。案例还以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人员分工、开发内容、阶段任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安排。

2.培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是完成教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因素,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在开发之初及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通过组织深入学习、进行研讨交流、组织观摩活动等对教师进行培训;还成立了探讨小组,坚持每月两次的重点培训,组织学习相关论述知识、探讨开展活动的方式策略、反思改善不足之处等,使教师在开发工作中充分发挥骨干领头作用。
[3]4[5][6]

(五)可以让学生获得心灵的解放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他认为“心”“理”为一,吾心与宇宙一脉相通。心有灵犀便能感通万物、涵摄万物。以中可以获得这样的启悟:个体生命与宇宙万物是互为同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虽贵为“万物之灵”,但也不能傲视万物、凌驾于万物之上。与大自然相亲相近,以一开始就包含着解脱心灵的作用。在日益繁碌、匆忙的现代社会中,人作为一种“城市动物”日渐疏离了鲜活生动的大自然,被迫告别了乡村生活那种诗意般感性生活的缓慢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束缚,导致人们的视野缩小,存活质量降低,精神与肉体遭受伤害,本该鲜活的心灵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垢。如马克思所说:“社会 ——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15]于是在有些时候,人需要逃离社会,哪怕是暂时的逃离,怡情山水就是逃离的路径之一。日本学者三木清说:“在旅途中谁的心情都会有解放感。有的人实际上甚至是带着以人生解脱的目的走上旅途的。即便不是特地寻求逃脱的旅行,但在旅行中准会有类似逃脱的心情。”[16]平日里忙碌的学生,在自然面前,变成了纯粹的静观者,在静观者面前,没有什么能够隐遁。在山的青苍中、水的柔波里,学生身心俱爽、尘念顿释。鲜花盛开的芳野、莺啼鸟鸣的春林、悠然舒卷的白云,唤起学生心灵的是一种牧歌的感觉,一种洞悉和彻悟会陡然浸透心田:人不能总是生活在紧张繁忙之中,人在许多时候是需要牧歌和牧歌感觉的。

(六)满足学生追求新鲜的天性,还原并重新定位自我

追求新鲜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追求新鲜可以使人生更具活力、更具色彩,而山水风景游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类追求新鲜的天性。自然景观校本课程教学,它使学生暂时告别了原来的环境,满足其追求新鲜的天性,并在新的时空中还原自我、重新定位自我,并获得新的人生体验。在少年宗白华看来:“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17]他说,大海如同他的爱人一样,他懂得她的灵魂和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对于和大海相恋的这段生活,直到70年后,宗白华先生依然记忆犹新,念念难忘。他说那是“哺育了我生命最富于诗境的一段时光”[18]。也正是这段美好的时光,养就了宗白华先生能开能阖、超旷空灵的胸襟,为他后来以事艺术探讨与诗歌创作奠定了至可宝贵的基础。由此可见,大自然对人情、人性的陶冶是多么巨大和深远,大自然一旦在人心中留下印痕,任凭生活变迁、岁月流逝也不能抹去。新鲜的环境、景色,不仅时时伴随着人们,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发着人们对于世界的敏锐感受和领悟力。高山雄伟险峻,大海壮阔无边,绿柳在春风中摇曳,红枫在霜秋里灿烂,甚至俯仰可见的朝霞落日、霏霏细雨、飘飘雪花、小草顽石,都可以激发人们或安详宁静、或庄严崇高的感情,引发学生对生命兴衰、宇宙奥秘的思索与探寻。就是学生司空见惯的那些寻常景物,只要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环境或一种角度重新审视,也会惊奇地发现其中蕴含的美与魅力,体悟出在欣赏者的眼里是没有什么山水景观、景象会陈旧和过时的道理。生活中的人们时常会迷失,紧张忙碌中的学生亦是如此。纯真的山水,能让学生抛却杂念,走出生活中的迷惘,还原自我并重新定位。
孔子是一位提倡游览育人的教育家,也是旅游修养的身体力行者。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这是说山水审美愉悦同道德修养,与人格升华有密切联系,这也是最早提出的山水游览塑造人格、培养道德的思想。他曾率学生周游列国,在许多名山大川中辗转,领略自然风光,寄寓情志,抒发情怀。他们在游览中,“比德”、“观礼”、“托物言志”,这些活动都带有浓厚的移彩,熏陶身心,净化心灵。孔子在大自然中塑造人格、净化人格的思想被后人所继承,成为人们修养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自然景观校本课程开发,能使学生以感性的感受走向理性的思索,能使学生对自然美的解读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具美感,更激动人心。充分利用自然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去欣赏自然美,体现自然美,以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造就一代新人。
【注释】
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李斯托威尔 著,蒋孔阳 译. 近代美学史评述[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85.
[3] 伍蠡甫 主编. 西方文论选(上)·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89.
[4] 乔治·桑塔耶纳 著,缪灵珠 译.美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5-16.
[5] 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2.
[6] 范道伦 编选,张爱玲 译. 爱默生文选[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6.
[7] 郁达夫. 闲书·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M]. 上海:上海书店,198:52.
[8] 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中国艺术之诞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0.
[9] 杨光. 开发有地方特点的语文课程资源[J]. 中国教育学刊,2004 (8).
[10] 彭兴键.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 湖北教育,2004(5).
[11] 吴刚平. 语文资源的分类及作用

(一)[J]. 语文建设,2002(9).

[12] 西方文论选(上):绘画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93.
[13] 应红. “龙旋风”北京匆匆谈[J]. 当代作家评论,1990(3).
[14]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编.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48-49.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
[16] [日]三木清 著,张勤、张敬萱 译. 人生探幽[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105.
[17] 宗白华. 美学与意境[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2.
[18] 宗白华. 我与艺术[N]. 光明日报,1986-11-23.
(作者单位:广西省百色市凌云县中学)
[3][4][5]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