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生异常行为以何而来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5050 浏览:172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以教几年,小学生的某些不良现象倒屡见不鲜,如不完成作业、逃学、抽烟、喝酒、吵架、打架等。可近期发生在我身边的这几件事,真让我震惊与恐慌,我只能用异常行为来定义。2011年4月6 日,李×同学白天因与他人发生口角,在夜深人静时吆人进行殴打报复,被执勤教师发现,得以制止。2011年12月 4日,施×同学在药店买药时,趁卖主不注意,顺手拿走了1200元钱。2011年5月23 日,张×× 几个同学在凌晨2点左右越墙出校打劫了附近几家小卖铺钱、物品若干。2012年1月 9日,王 ×× 同学因学校没有抽到她参加田径比赛,回家服农药力图……
由此而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是什么理由使他们变得如此不可理喻呢?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查浅析,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1.来自家庭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策略教学论文不当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当今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大都文化层次低,教育指导学生时,不能按照学生的进展规律来进行,使许多学生以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暴躁 、易怒、动辄拳脚相向等不良倾向,而且性格孤僻,不合群,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有的父母教育策略教学论文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形成了学生自卑、逆反、压抑、焦虑,过分孤僻和对他人充满敌意,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的目前状况。也有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对子女不加管教自由放任,任其进展,不闻不问,使他们产生孤僻、冷漠、放荡不羁、狂傲自负等不良心理。
其次,小学生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里矛盾和冲突,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也增加了发生理由的概率。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父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作法,因为他们除了在物质生活上依赖于父母外,在其它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很强。父母的态度和评价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信心,他们非常需要以父母那里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但另一方面,父母除了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外,却不能认真、客观的了解、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甚至与父母 最基本的沟通也没有,更谈何理解。这种对立的结果导致他们在遇到理由时求助无门,只有默默忍受,久而久之,则引发心理障碍,体现于行。
最后,不良的家庭氛围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父母联系不合经常吵架,没有给孩子一个宁静的生活空间,使得这些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往往没有安全感,易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严重影响未成年人世界观的形成。
2.学校教育的疏忽
2.1 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多年,但只要以学生成绩为主的考核制度还有着,学校还是会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优秀生”和“学困生”也随之产生了,对于 “学困生”老师给以的更多是“ 恨铁不成钢”的抱怨,随之是“只要你不影响其他同学你就自生自灭吧”的心态。得不到关注的孩子难免会做些偏激的行为来再次赢回别人(老师)关注的目光。一次无效,再来下次和无数次,以此也就成了习惯。据我了解上面例子中的施×同学在上三年级时就偷偷的拿过同学伴的钱和物品,现在已是屡教不改。
2.2 学校忽视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缺少榜样示范和目标教育,。学生缺少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许多教师更多是向学生提要求和发布命令 ,很少向学生阐述理由,学生只是一味的被老师牵着走,没有自身内在的动力,以而产生“服以型”和“叛逆型”。“叛逆型”的学生多数教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因此会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2.3 忽视德育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显著薄弱。 未成年人对有关刑法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
2.4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进展过程,很少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更多的沟通是在学生出现违纪现象后的斥责和批评。
3.外界因素
社会上各种、暴力、凶杀、恐怖画面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化垃圾随处可见,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重,因模仿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4.来源于未成年人自身的理由
4.1 辨别是非、区分黑白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 未成年人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进展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和审美观,易受到坏人的腐蚀、拉拢和引诱而走上歧途。
4.2 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能力差,情感波动大,承受挫折能力低。
而对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异常行为人群,我们能做什么呢?
要教育好一个学生,首先学校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1、学校应重行为习惯培养,强化养成教育。首先,应制定严密的校规校纪,规范养成教育。学校、班级都应以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先入为主的规律,先给学生制定一套严密的礼仪、常规制度,并向学生宣传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在头脑中打下礼仪、常规制度的烙印。当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劳永逸,必须反复抓 、抓反复。尤其是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教师还要为他们留出较为宽松的扬长避短的空间,通过爱心去浇灌学生这棵小苗,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助,通过成功教育创造的机会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甚至要允许学生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改掉一种不良行为习惯。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知悉班规校纪,在多数学生和老师的提醒帮助下,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以而融入班级,养成良好的习惯。2、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卫生教育,法制教育;3、指导学生给自己订下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多给学生讲或学习些历史名人成长的故事。4、让〈〈心理学〉〉真正走进小学校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活动;5、教师要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差生,不要嫌弃,歧视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成长的信心;6、经常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小学生团队意识和积极心态;

7、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家长多学习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在家里,与孩子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联系,家长要以身作则,以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注意言传身教,竭力创造和谐气氛。如果发现他们言行异常,应及时指出并加以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改过,决不护短,让不良习气制止于萌牙状态。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再次,作为执法部门,应大力整顿文化市场,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学生出售,出租或以其它方式传播、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学生的图书,报刊及各种音像制品。制止各种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规范各种所,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酒吧,歌厅等所,努力形成一个有利益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孩子们找一片洁净的天空是大家的责任,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这是社会的需求需要我们的努力,更是一种责任。
收稿日期:2012-04-1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