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25750 浏览:1194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就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另外,以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来看,阅读方面失分较多,导致语文学科优秀率下降,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切不可懒惰,教学前要通读教材,掌握和了解每一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策略教学论文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了解小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1.以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新课伊始,导入最重要。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反之,导入平淡无奇,学生会觉得没兴趣、没意思,也就无法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首先对学生说:“同学们都见过雨,雨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房屋、庄稼又会怎样呢?大家想知道吗?”学生立刻来了精气神,异口同声地说:“想。”然后,我接着说:“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雨的文章。”在学生满怀期待的时候,我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以课文中寻求答案。学生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导入语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要适度。引入新课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最终达到预设目标。但在提阅读要求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所提的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要求过低容易使学生忽视阅读活动。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一年级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意思;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有一定感情,能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诠释一句话的含义……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踩实、走稳,按照不同时期学生的进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最终达到理解整篇课文内容的目标。但是有一点,无论哪个时期,阅读教学的要求与目标都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

二、要在“读”上下功夫

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读课文。读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自读、同桌读、分组读,还可以比赛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理由,自己解决理由,或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理由。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旨在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策略教学论文,切不可包办代替学生的主观意识,更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以激励为主,切不可泯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讲,要有启发、引导作用,讲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阅读水平和能力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三、要创设阅读的意境

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我们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创设阅读、理解的意境,为学生提供阅读的背景,辅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每节课都要创设与文本相适应的意境,可以是优美的散文、配乐古诗、图画,也可以是课本剧、多媒体课件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用心读课文,用心感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而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四、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只依赖于课堂教学,要把它延伸到课外,延伸到读书活动中去。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有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课外书籍,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保证每天的阅读量,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同时,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和交流,将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读书活动有机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