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韩信:蛰伏数载,国士无双写作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3864 浏览:97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韩信以硝烟弥漫的楚汉战场走来,忍受胯下之辱、嗟食于漂母、登坛拜将、建功立业,由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汉朝开国大元帅,被封为齐王,又被贬为淮阴侯,他的一生凝炼了丰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生成了复杂的士子文化。
很多人认为,韩信是一个天才,到刘邦的麾下,只不过是找到了发挥潜能的舞台。然而,历史告诉我们,韩信的才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以无名小卒到大将军的一鸣惊人背后,曾有过一段初涉职场的痛苦磨炼,这让他在郁闷中奋进,在沉默中雄起,实现了能力、智慧、见识、经验由量到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他人生风云的另一幅精彩画面。
与同龄人相比,韩信最初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史记》没有用“天资聪颖,体貌伟岸”这样的套话来描写韩信,说明他没有过人之处。他想投身官场,可因为“无礼”被拒之门外;他想闯市场,可又不谙经商之道;他想置地种田,可父母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家底。成年后的韩信“以人寄食饮”,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不难想象,以寄食邻家的白眼、漂母送饭的怒斥到屠中少年的“胯下之辱”,这已经让韩信的尊严荡然无存。韩信忍受侮辱而保持沉默,有人说这是大丈夫能伸能屈,有人说这是丧失了做人的原则,其实这是当时存活条件下没有办法的办法。他在无奈中沉默着,在沉默中忍受着,在忍受中痛苦着,也在痛苦中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着:人生之路千万条,作为一介布衣,敢问路在何方?
渐渐地,他感悟到,没有了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四邻的关爱,一味沉默不但不能填饱肚子,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他唯一需要作出的选择就是走出沉默,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当时,秦末农民战争风起云涌,各地英雄豪杰揭竿而起。因杀人避仇偏安吴中的项梁、项羽叔侄俩满怀灭秦复楚之志,杀掉会稽太守殷通,带着先前暗中招买的兵马渡过淮河,投入到起义大军中。这时的韩信有点不安分了,他很想抓住这个机遇,否则仍将一事无成。
韩信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子,仗剑投到项梁麾下。他感觉,也许军旅中可以寻到合适的机会,这就是韩信的创业首选。于是,他在项梁手下当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在这个小职位上,他没有惊天壮举,当然无需炒作,司马迁也惜墨如金,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仅用“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以之,居戏下,无所知名”17个字,一略而过。
事实上,这段基层部队的战斗经历,在韩信军事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里,他感受了战友生死情谊,积累了战斗经验,学会了领会上级意图,通过一线实战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锻炼了战斗意志。他后来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其理由就在于此,这也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
项梁指挥麾下英勇作战,击败秦将章邯,刀斩秦将李由,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后来因为轻敌,在定陶被章邯打败,项梁战死。这对正欲施展人生报负的韩信来说,不啻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如果放弃作鸟兽散,他的人生之梦会就此泯灭;如果及时换一个存活环境,也许可以重燃。
此时的韩信想到了项梁的侄子项羽,他想找一伯乐,实现人生中的二次就业。于是,他攒足力量,迈开双腿,在没有掌声的混乱沙场上,跳出了跳的第一跳,跳到了项羽麾下。项羽看在韩信是叔叔旧部的份上,让他当了一个郎中,为自己执戟站岗,当警卫员。
事实上,郎中这个职位,虽然级别不高,有见习和候补性质,但却是贵族官僚、有钱人家的子弟向往的职位,它的优势在于接近高层,提拔机会多。应该说,韩信以内心对这样的安排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尽职尽责地干工作,在完成警卫任务的同时,还依据以前的战斗经验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
可韩信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项羽这个领导傲气十足,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他人的不同意见,这让满怀进取之心的韩信顿时受到了不小的打击。韩信感到言无人听、计无人用,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儿。他认为,价值得不到体现,才华不能施展,理由就是项羽给的这双鞋也太小了,很不适合自己的脚。于是他再次萌发了跳槽之心,没有其他目的,就是想找到一双合适的鞋。
因此,韩信不得不又一次开始他的求职之旅,寻找一个慧眼识才的人。恰在此时,先前起事的刘邦入蜀,韩信悄无声息地离楚归汉,投入了刘邦的怀抱,实施了有生以来的第二次跳槽。可毕竟年轻,毕竟出道晚,毕竟没有什么战绩,作为无名之辈,刘邦只给他一个“连敖”的小帽子。
连敖是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宗教机构的小官员,这不是韩信想要的位子。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非作战单位工作,肯定轻闲,肯定不出政绩,所以韩信仍然没有做出什么值得扬名的大事。
闲人生歹心。不知是工作出错还是违反纪律,韩信出事了,反正罪不轻,韩信的同案犯13人都已人头落地,正当刀斧手举起大刀朝韩信的脖子上砍去时,他抬头看见了站在一边的刘邦的车夫夏侯婴。夏侯婴和刘邦以小是铁哥儿们,跟随刘邦起义后成了刘邦的心腹。韩信看到这个人,就像看到了大救星,他大喊一声: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奇其言,壮其貌”,走近和韩信交谈一番后,觉得这个人像个人才,遂决定不杀了,并向刘邦推荐,将之换了一个位置。
韩信究竟向夏侯婴谈了什么?他能向夏侯婴谈什么?虽然《史记》无载,但可以猜测,不外乎是自己的志向、战斗的经历、职场的坎坷和对刘邦的报恩之心等。不过,韩信清楚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可以向刘邦传话的人,他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就真的再也没有机会了。韩信的这番自我推介总算打动了夏侯婴,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还得到了管粮草的小官。这个职位不是韩信主动跳槽得来的,而是以生命为代价,是在关键时候急中生智自我推介换来的。
韩信回首走过的路,感到很委屈,投到刘邦麾下后,不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差点儿丢了性命,这让韩信有点反胃。此时的韩信已不是一个毛头小子,他已经历了多个岗位的锻炼、多次战斗的考核,羽毛已经丰满,翅膀已经变硬,他有了找高头马骑的筹码,他要找到一匹能够驰骋疆场的真正好马,横空出世,仗剑杀敌,实现人生新的跨越。
这一次,他没有无声而走,而是多了一个心眼。他运用积累的经验,对时局进行了认真浅析,他发现,此时的刘邦正处于下风,行军途中已有几十个将军开了小差,刘邦的手下人才正紧,这正是出山找马的好时机。韩信以上一次刑场上与夏侯婴的谈话效果中感悟到,这种自我推荐的方式有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相当实用的。韩信听说,刘邦的手下干将萧何是一个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的好伯乐,他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推荐自己。于是他决定,先和萧何谈谈心再说。
韩信找到了萧何,汇报了想承担更重任务的想法,并且不止一次,汇报的内容与夏侯婴谈话内容相差无几。萧何不是夏侯婴,而是一个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会识人、会用人的人。萧何以韩信的谈话中发现,这的确是一个出类拔萃的良才好将,他有基层战争经历,有多岗位的锻炼,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有思想、有谋略、有志向,定是一个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能干大事的人。萧何很欣赏这样的人才。
可是,韩信感觉萧何向他的上司刘邦汇报自己的事儿多时了,可总是不见回音和动静,总是不见刘邦调整干部队伍。这样一味地等下去,不是白耽误工夫吗?人挪活,树挪死,韩信耐不住性子了,他要采取激将法来将萧何一军:既然不用我,我就要跳槽了。
韩信跑了,不管是真跑还是假跑,反正军营中已不见踪影,这已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跳槽了。萧何听说后,非常着急,立刻策马去追。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没有来得及向刘邦报告,弄得刘邦好一阵紧张,气得刘邦对萧何破口大骂。
追回韩信后,萧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刘邦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以“国士无双”为由,引见韩信与刘邦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听着韩信的侃侃而谈,回味着他提出的长远战略,善于用人的刘邦眼睛放光,他马上意识到,韩信就是他想要寻找的那颗星。于是,刘邦设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此举震惊全军。这次,韩信如愿以偿,他将临风挥剑,大干一场,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冲刺。
所以说,一个人的才能不会与生俱来,浑身的硬功夫只有历经千锤百炼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最终不会被埋没。只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找准适合自己的路子,善于推介和展示自己,善于在角逐中寻找和利用机会,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即使一时不发光,也只是一个时间理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