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语文课程对校园文化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4293 浏览:124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摘要:隐性语文课程是隐性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隐性课程在语文学科课程教育历程中体现出的语文特点。它是指在学校规定的传统语文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语文教育性环境和进程,包括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切学习情景和组织形态,它对改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隐性语文课程校园文化作用

一、隐性语文课程的定义

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下位概念,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整体课程,它们是整体课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部分,其外延和内涵都不超出课程所规定的范围,对隐性课程可作如下的浅析:
第一,隐性课程体现着教育的属性,是目的性、意图性和预期性的教育历程。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形式,任何课程都是在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中实施的。隐性课程就是经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和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规范设计,弥散着教育性经验的环境与环境系列。通常情况下,隐性课程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有非预期性的一面,但因为经过了教育者的规范计划,蕴含了教育者主观目的和意图,它的可预期性也是显著的。由此,以课程设计的角度看,隐性课程是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有意识的选择与设计。
第二,隐性课程是学生无意识的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的接受机制可以分为有意接受和无意接受。对显性课程来说,学生总是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什么,目的性比较强,一般都会采取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制约方式,不断地调节自己以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种经验。而对隐性课程来说,学生是隐性课程教育活动的主体,课程目的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性激发的情况,学生在隐性课程学习的历程中,目的性不强,一般都是在无意识中获得各种教育性经验,是一种自然的习得历程。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有意识施加的教育影响。由此,隐性课程是教育者有意识设计,学生无意识学习的一种课程。
第三,隐性课程以非学术性知识为主,但也包含学术性知识。教育学上讲的课程,严格地说应该是“学校课程”。但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课程资源广泛有着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者即可以把校内资源设计为课程,也可以把校外资源设计为课程。而且,人的学习是一种伴随终生的不可割裂的整体行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不管是学术性的,还是非学术性的,很难区分知识获取的地点,也很难区分是显性课程给的还是在隐性课程中习得的。由此,以学习结果看,隐性课程即可有着于校内也可有着于校外,既可以是学术性知识,也可以是非学术性知识。但它偏重于非学术性知识,属于较深层次的文化范畴,对学生的影响更稳定、持久,在培养“完整的人的个性”方面的作用,比显性课程更显著。
综上所述,所谓隐性课程,就是在学校规定的传统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性环境和进程。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复杂的教育现象,在不同的具体学科课程教育中,又显示出不同的学科特点。隐性语文课程是隐性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隐性课程在语文学科课程教育历程中体现出的语文特点。依据隐性课程的定义,隐性语文课程是建立在宏观隐性课程论述基础之上的,是指在学校规定的传统语文学科课程之外,通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语文教育性环境和进程,包括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切学习情景和组织形态。

二、隐性语文课程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强调以学生、教师和职工为主体,包括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筑等;狭义的校园文化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着重指课外的校园文化生活即校园的精神文化如学校的价值准则、价值理想。
隐性文化指的是那些以外把握的、隐含的文化要素,主要就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中的某些成分而言,如社会联系、组织结构、语言、态度、意向、情感、价值规范、文化象征符号、风俗习惯等。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文化中的某些因素虽然可以经过显性课程来进行传递,但由于其隐含、无形等特点,其中大多数因素需借助于隐性课程也就是学校的隐性文化来加以传承,尤其是隐性语文课程更能改善校园文化。

三、隐性语文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存活和进展的根基和血脉,是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然而,校园文化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校园文化的内涵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却是一个探讨较少、令人困惑而又亟须解决的不足。

1.美化校园环境

一个良好的校园审美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是相对课程开设的“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隐性课程”,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提升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松弛、安宁与愉快;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道德,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当学生置身于优雅、宁静、整洁的校园之中,不少人会自觉约束自己,以而按照美的规律与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校园的过道两旁,教学楼的外墙,操场上的草坪边……这些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地方写上一些名言警句,这些隐性语文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校园所建立起来的这种和谐的精神文化氛围,协调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四季常青,鸟语花香,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会使师生们心旷神怡,身心愉悦,同时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校园一草一木的热爱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

2.加强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按照一定的素质目标设计出来的一项重要的隐性课程,它对于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健康进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校园的课外活动能够扩大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文艺鉴赏水平,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科技动手能力。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感情联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打成一片,兴趣相同,个性相近的学生在一起活动,彼此间亲密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既推动了人际联系的和谐,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论文摘要

3.和谐校园人际联系

所谓校园人际联系是指校园内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交往与练习的联系。校园人际联系有着于校园生活中的一切方面,潜移默化地培养与进展着青少年爱的心灵,由此审美化的校园人际联系就成为综合化地有效地培养青少年完整、高尚人格的摇篮。师生之间在校园里离不开合作与支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当学生遇到某种困难与心理的压力时,语文教师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亲切质朴的询问,都会传递出一种对学生的莫大信任,常常会给学生以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搞好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信任与鼓励是一种精神能源,是人前进的内驱力。

4.丰富学生感性情感

有一种说法,学校是使学生变得更理性的地方。实际上学校也应该是使学生变得更富情意的地方。在学校中,隐性文化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它反映了学校的人际联系、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的历史,也反映着学校的价值规范、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由此,学生置身于学校中,沐浴着经过规范、设计的学校文化,可以获得对社会和生活的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社会生活的感性经验。学生以学校文化中各种美好事物的切身感受中感受和领悟到学校隐性文化的“真谛”。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珍惜青春,热爱生活的性情,还能使青少年的情感获得某种释放和宣泄。
通过校园的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竞赛、文艺表演等,学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能量得到释放,被压抑的某种情感得到宣泄,正是在某种释放、宣泄中,情感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结语
隐性语文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彰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注重学生人格、情意的熏陶、感染和培养,在重视课程资源开发、提倡构建开放的课程系统背景下,以其自身突出的育人功能和特点,引起了语文教育和探讨者的高度重视。这是语文教育中的好事。但是,尽快把已经意识到的隐性语文课程开发利用起来,使其进入语文教学的实践,是充分发挥隐性语文课程效益的关键。在语文教育教学革新中,要充分发挥隐性语文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补充和拓展而又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坚持隐性语文课程与显性语文课程结合,构建一个以显性课程为主体,以隐性课程为补充的新的语文课程系统,充分发挥学生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的作用,实现课程的最大效益,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进展。
笔者认为学校要充分发挥隐性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功能,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和健全学校的规章、规范,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吸引力和凝聚力,营造尊重、平等、协作的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
(蒋燕鹰潭江西师大鹰潭学院33509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