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挖掘课程资源 激活科学课堂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23650 浏览:1079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科学课程革新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开放性是科学课程的特点之一。科学课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学不是一个可以完全预设的历程,它是一个以科学探究为主的不断生成的教学历程。开放的科学课程资源决定着科学教学的开放性。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设开放的、具有活力的科学课程资源,对于当前的科学教学和科学课程革新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课程资源;科学课堂
1671-0568(2012)25-0104-02
科学课程革新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探究的历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策略解决不足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的实施历程中,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升教学效益是实现科学课程革新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立足学生“前概念”,筛选课程资源

学生在走进科学课堂之前并非白纸一张,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认知水平,对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象、各种不足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这种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往往是表面的、非本质的,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将学生的这种认识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前概念是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忽略学生的前概念,往往导致科学课程的低效、甚至无效。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阅历、认知特点决定着前科学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前概念,筛选出有用的课程资源,找准课堂教学的生长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画概念图、预测解释等多种策略浅析学生对新的知识已经有了怎样的认识,拥有哪些前概念,对这些概念的认识水平等,深入浅析学生的前概念进展水平。
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情境一:教师让学生预测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在一杯清水和一杯等量的盐水(学生不知一杯是盐水)中的沉浮。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地进行了预测:大的沉,小的浮。接下来的实验让学生大失所望。由此得知学生的前概念:重的沉,轻的浮。
情境二:教师又把大小马铃薯同时放入一个沉浮实验盒中,让学生预测在两杯水中的沉浮情况,结果清水中的大小马铃薯全部都沉下去了,盐水中的大小马铃薯全部都浮起来了。这样的情境激化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新的假设也产生了:物体的沉浮可能与其所浸入的液体有关。教学的生长点生成了。于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了探究的天地: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怎样设计实验验证两杯液体的不同?
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不足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丰富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前概念和科学理解之间的差别,引入差别事件,提供实践载体,最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发现了影响物体沉浮的秘密:转变液体的性质,可以转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二、回归生活,捕捉课程资源

《义务教学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强调: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历程和策略,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不足、想不足。可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的知识和策略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不足,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点。各种科学现象起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自然现象,科学是对各种自然现象本质的高度的论述概括,因而又高于生活。这一特点决定着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中来,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在学生的生活中去捕捉点点滴滴的课程资源,以而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例如,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
师:今天,老师和小红玩乒乓球的时候,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但皮没破。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让瘪了的球鼓起来?
生:用球拍轻轻碾。(学生演示用球拍轻轻碾,但仍然有些部分不能鼓起来。)
师:谁还有别的办法?
生:用热水烫。
师:(演示用热水烫,球鼓起来了。)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是什么理由使球鼓起来了?
生:热胀冷缩。
师:可能是什么东西受热膨胀起来了?
生1:是球皮受热膨胀起来了,因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生2:我认为是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起来了,因为如果球皮踩破了,怎么烫也鼓不起来。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要想判断谁的看法正确,必须先弄清楚什么不足?
生:必须先知道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那么咱们怎么验证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植入课堂,开启学生求知的心扉,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三、巧用现代媒体,优化课程资源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大量的现代媒体涌入生活、课堂,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对策,优化课程资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科版科学教材全套共37个单元,约140个活动,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题的单元10个,侧重于物质世界主题的单元11个,侧重于地球与宇宙主题的单元8个,另有8个学科综合单元。整体内容的选择上服以于活动设计的需要,服以于儿童学科素养进展的需要。全套教材是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进展为主线构建的,构建的基础是活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学校的实际条件、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有的活动没有办法展开,或者是效果达不到教材编排的意图,而现代媒体的灵活运用能很好的解决这一不足。
以《地球与宇宙》版块的教学为例,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日食和月食的原因等,对于师生而言是既熟悉而又生疏的。熟悉是因为我们亲历着这些现象的发生,生疏是因为学生的年龄限制,很难用准确、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自然现象。虽然通过模拟探究活动能够解决部分不足,但学生的描述仍然不够准确,但Flash动画课件能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的为学生演示各种天文现象的原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由此,在教学历程中,引导学生探究的同时,用活现代媒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课堂延伸,激活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课程资源,大自然、工厂、农村、企业、农场、林场等是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让学生们以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与社会,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1.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组建科技社团,开展科普知识活动和科技活动。

2.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开展小种植、小养殖活动。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

4.开展自制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革新思维。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更新课程理念,加强课程建设,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要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和呈现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历程中,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科学,让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历程中发挥出最大效益,焕发出科学课堂的神和采,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学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