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文化交融》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28068 浏览:1305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历史进展的大走势。

2.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教学浅析:

1.教材浅析

“农牧文化的交融”是人教版《历社八上》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的内容,要求通过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之间交往及相互影响的若干事例,感受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历史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到农牧文化交流的主要历程和融合的方式,也是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部分的特点是跨度大、政权多,需要注意讲解清晰王朝的更替顺序。通过学习,让学生以整体上把握中国历史的“分”“和”规律以及各民族在特定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相互影响。

2.学情浅析

初二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他们缺乏历史的论述基础,也缺乏历史知识的思维方式和感知能力。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八年级学生来讲,宋元的历史毕竟太过久远,要理解“多民族政权对峙”“北宋局部统一”这样的内容时,理解上会有很大障碍,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技艺帮助他们突破。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农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主要以导入新课、农牧文化的交流(战的历程)、农牧文化的融合(和的历程)、自我归纳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主要围绕文化的如何交流与如何融合展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在图上能正确找出辽、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政权的大致位置以及理清各政权之间的相互联系;
B.了解元朝的建立的历程,能说出元朝政府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2.能力目标:

A.通过北宋和西夏、辽之间战争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评价民族战争的能力。
B.通过列表写出宋元时代各个政权名称、建立的民族、地理位置,让学生具备比较能力和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感受民族战争的基础上,能意识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进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中国的边疆进展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B.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进展的大走势这一结论,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程(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的对峙;元的统一)
教学难点:
理清以两宋到元朝的王朝兴替线索、正确认识和评价民族战争对文化的交流的推动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把学生分成六人一小组
教学历程:

一、新课导入: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的纪录片,提问:你知道这部影片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影片中记载的符不符合真实的历史?
2.结合教材,了解该时期人们战与和的大致历程,并完成学案的“基础填空”部分。(见学案)
(以学生熟悉的影片入手,营造情境,凝神、起兴、点题。)

二、农牧文化的交融(战的历程)

1.宋元时代王朝的更替顺序及时代特点

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课前预习,试绘制宋元时代的王朝更替简图,并说说每个朝代的特点。
(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王朝兴替的流程”,便于学生以整体上把握多个政权更替的基本历程。)

2.多民族政权对峙

(1)北宋的建立及与辽、西夏的对峙
展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分组完成如下不足:
A.绘制简图:
按照三个政权的地理位置,绘制简图,并标明建立政权的民族。
(直观、易懂)
B.看图说话:
找出三个政权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地理环境最为险峻,易守难攻的是哪个?土地最为肥沃,适于耕作的是哪个?并简要介绍契丹族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自然条件的了解,理解战争的社会根源。对契丹族的介绍,为后面的“澶渊之盟”做铺垫。)
C.场景再现:模拟“澶渊之盟”谈判历程。
将全班分为两部分,分别代表辽和北宋,要求两国在谈判历程中陈述战争经过、各自优势、希望达到的结果。
D.小组交流:“澶渊之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盟约?并完成学案合作探究部分。
(通过戏剧性的场景再现,使学生了解到战争的目的、结果。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北宋的影响。)
(2)南宋的建立及与金的对峙
小组合作讨论:试述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程。谈谈这段历史中你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是谁?理由是什么?
(让学生在交流历程中,感受王朝的更替。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A.“成吉思汗”是谁?他有什么功绩?是谁建立了元朝,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B.展示《元朝疆域图》和《唐朝疆域图》,分组完成以下不足:
①比较两幅地图,说出中国疆域的变化。
②说一说,元朝在疆域管理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③元朝首次实现了对哪些区域的有效管辖?
(通过比较地图,使学生认识到元朝是古代中国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在国家管理制度上有所革新——行省制,首次实现了对台湾、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三、农牧文化的交融(和的历程)

1.展示《契丹文大字碑残石》《西夏木活字印本》《契丹刻龙镀金银冠》《金国的塔林》《金章宗书法》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农牧文化交融的具体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晶。)

2.小组交流合作:农牧文明是如何进行融合的?

要求: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中原文化对西夏、契丹的影响。
(通过列举农牧文化交融的具体内容,正确认识和评价战争对文化的影响。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自我提炼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真正理清政权更替的线索,并理解战争对农牧文化交融的推动作用。)

五、当堂反馈

完成学案的反馈与检测部分。(检测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牵涉的朝代众多,联系复杂。学生对农牧文化的理解尚浅,对“农”和“牧”的作用理解不到位,导致对本科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有着一定的困难。在整个教学历程中,因为内容多、安排紧,学生交流时显得有点仓促。本节课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的面还是比较广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通过小组合作,情景表演,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比较北宋三个政权的地理特点,比较唐朝、元朝地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探讨,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