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巧妙设问对高中历史教学巨大作用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21397 浏览:949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设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讨,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获得知识和智慧,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不足意识,逐渐养成善于深思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不足;设问的原则;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历史课程内容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面的方式构建,使新教材出现了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这就使得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既要完成一个模块教学,又要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目标,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足式教学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当代教学策略中的一朵奇葩。展现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实用性以及恒久的魅力。不足式教学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实施历程中注意不足创设的角度和方式,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集中注意力能让人更好地解决不足,设问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否让学生更加愉快地接受知识,由此历史课堂提问必须求新,平中出奇,使学生质疑解疑,获取知识,进展才智,使他们感受到积极思维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兼顾性原则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体现教学的效果,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设计不足时更注意那些有跨度、有深度的不足。但这样的不足如果充斥整个课堂,就会使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由此,如果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就要设计一些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不足;有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强,就要设计一些答案简单的不足;有的学生不爱动脑筋,就要设计一些开放式的不足。总之,课堂设问的原则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被老师提问后能获得回答不足的成就感,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

三、时代性原则

新课程革新的目的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提升教学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也应贴近时代,推陈出新。其主要体现在新角度、新方式、新观念上。
随着时代的进展,只靠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深思。例如结合课本知识,利用虚拟情境设问;结合历史故事,利用学习兴奋点设问;结合流行元素,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设问等。
例如在学习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时,教师没有必要一下子就讲完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可围绕兵权不足的解决不断让学生猜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在讲陈桥兵变时教师可问:“赵匡胤一觉醒来发现了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显然很想知道不足的答案,这样就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讲完“黄袍加身”后教师又问:“为什么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能造反成功,而其他人不行呢?”通过此问,引起学生对大将军拥兵自重威胁集权的深思。接着可继续探讨:“北宋建立后大将军们同样拥兵自重,赵匡胤该怎么办呢?请大将军们喝酒能解决不足吗?”这些不足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赵匡胤的政治斗争技艺,也对北宋集权的加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四、循序渐进原则

要求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的规律,由浅及深、由难及易、由近及远、由简及复杂地设问、注意设问的逻辑性、推理性、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革新的背景下,课堂提问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应不断更新进展。要立足教学实际,转变提问的思路,转变提问的策略,提升提问的艺术性,以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谷玉荣.无言的历史,有情的教学,2010.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滨区恒口高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