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合材料生产实习革新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8449 浏览:331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生产实习是培养高校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为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需要对复合材料专业生产实习的方式进行革新,达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作者针对复合材料专业实习中有着的不足,探讨了生产实习方式的革新不足,以期为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提供思路。
关键词: 复合材料生产实习“卓越工程师计划”“实习生制度”
1.引言
生产实习在高等理工院校的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实习,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巩固所学的论述知识,并使论述紧密结合实践,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独立深思、浅析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使学生开阔视野、与社会接轨。[1]由此,生产实习是工科学生论述联系实际的纽带,是以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生产实习效果,不仅联系到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2]
为培养真正具有工程能力的工科毕业生,教育部推行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其目标在于: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点的工程教育方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类型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企业学习阶段,本科培养要累计有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3]
随着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生的教学计划有了较大的转变。由原来的近四年的论述教学和实验时间变为“3+1”方式,即三年时间在校内学习论述,一年时间在相关企业实习。而这一年的实习时间便是“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实现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如何加强生产实习的管理,保证实习的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是值得认真研讨的一个不足。

2.复合材料专业实习中有着的不足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生产实习工作出现不少不足和矛盾,面对不少困难。复合材料专业的毕业实习也同样有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学生人员多,企业接受有困难。目前复合材料专业每届有两个专业班级,学生人数在70人左右。虽然学校多方积极联系,并建立了多个生产实习基地,但即使是行业内的大型企业也无法同时接纳70人集中实习。
(2)企业所处地域分散,路途交通费时费钱。复合材料专业的生产工艺较多,有模压、真空灌注、拉挤、缠绕、BMC/C等10多种成型工艺,相应的产品种类也很多,覆盖了电力、铁路、汽车等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而随着企业分工的逐渐细化,没有一个企业能包含所有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由此,生产实习期间,学生需要在多个企业间奔波,其间产生的交通费用占整个实习经费的一半以上。
(3)企业为保证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学生跟班生产的需求。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制品的生产企业,如风力发电机叶片、复合材料游艇的生产企业,其原料成本很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产品报废,由此生产期间不能有半点马虎。由于担心学生跟班实习会影响正常生产历程,企业往往谢绝学生参与具体生产历程,只能走马观花,无法达到实习的目的。
以上情况造成了复合材料专业实习日程日益紧缩,实习效果逐步下降,无法满足企业对运用型人才的需要,更达不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由此必须针对现有的情况,对实习制度进行革新,使实习真正成为巩固基础论述与专业知识、培养实际运用能力和具体操作技能的教学环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组织方式

通过与实习企业沟通,与实习学生交流,我们认为复合材料生产实习的组织方式应有所转变,由过去的集中实习变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过去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时,学生的衣食住行、参观学习全部由教师包办,虽然便于管理,不容易出现不足,但是无法满足实际要求。但若采取完全分散的实习方式,不仅无法保证实习质量,还容易出现安全等其他不足,亦无法达到培养的要求。
所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一方面,不再把全部学生同时安排在一两个企业,而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实习企业名录。由学校负责联系企业,在现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扩充,按照原料企业、设备企业、生产企业的分类,每类企业选择2~3个龙头企业,与他们建立起生产实习联系。实习期间,学生在建立的企业名单中选择同一类企业中的一家作为该类实习企业,这样就避开了所有学生同时在一家企业进行实习的情况,达到了“分散”的目的。并且,由于名单中的企业经过了学校的严格审核,在教学条件和接待能力上有保证,避开了学生自行联系的实习企业在教学水平上的参差不齐。学生选择实习企业的历程安排在实习开始前,由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组织,企业可以通过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来吸引学生,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达到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目的。
另一方面,学生选择了实习的企业后,并不是自行前往实习,而是学校统一组织,与企业共同安排好实习内容和实习计划,并安排实习老师带队前往,而企业也派出相应的指导教师负责讲解,以达到“集中”培训的效果。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劳动、纪律等情况作出全面鉴定,以便考核。
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类似于医科学生的实习历程:在相关企业实习满一定时间后,再进行“轮换”,进入下一类企业实习。这样,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料企业、设备企业、生产企业进行一轮实习,确保其在每个环节都能得到锻炼。

4.“实习生制度”

这种实习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与“实习生制度”结合,即将学生的生产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以往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就忙于找工作,对实习不上心。而麦可斯教育数据咨询公司为大学毕业生所做的调查浅析清楚表明:毕业生的实习对就业率的贡献排在第一位。曾讲,大学生就业是天大的事情。而这“天大的事情”当前的解决案例首先在于推动大学生更多地实习。[4]
事实上,国外已普遍开展“实习生制度”,著名的“白宫实习生”每年招募的人数高达150名。而在国内的复合材料行业中,一些外企和合资企业也有相应的“实习生计划”:企业对招募的实习生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包括实际的生产操作。实习期满后,达到企业要求的人员可正式上岗成为该企业员工,并且实习生培训期间的费用由企业承担。
由此,我们可以与各实习企业开展合作,帮助企业建立并改善其“实习生制度”。企业优先以我校应届学生中选拔实习生,到企业实习,实习期满后,给予相应的证明。而学校则要求每名学生只有在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企业的3次实习生经历,才能获得生产实习环节的相应学分,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这样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订单式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优先到学校与同学交流,选拔合格的人员作为实习生到企业进行培训。总之,无论是对于学生、企业还是学校都是有利的,可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庄维维,陈锋.浅谈生产实习中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和角色扮演.时代教育.
[2]刘庆国.生产实习革新探讨.交通高教探讨,1998(2).
[3]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大纲.
[4]胡建波.中国呼唤“白宫实习生”.中国青年报,2010.4.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