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旅游景点双语解说标识语语境浅析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11543 浏览:466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旅游景点的标识语无处不在,而双语解说标识的汉译英更是不足颇多,误译、错译、语法错误、信息不建全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旅游地的形象及其文化传播。本论文以西安市旅游景点标识的译文为例,以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角度对其语境进行浅析,指出现存译文中有着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倡议或意见。
关键词: 双语标识语言语境社会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境浅析
1672-1578(2012)06-0047-04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活动的开展,旅游业的进展势头锐不可挡,旅游景点的双语解说牌则成了国际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许多解说牌的译文内容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语法错误、信息不建全、乱译误译等情况。本论文以西安市旅游景点双语解说标识的译文为例,对其语境加以浅析,为进一步正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提出倡议,帮助人们尤其是国际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以而激发人们对旅游地资源的保护和正确的旅游消费行为。
1 语境
语境就是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它作为一个交际学概念,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翻译实践中。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wski) 在翻译超布连群岛的美拉尼西亚语时创造了这个词。他发现:语境和语言的利用密不可分,如果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很难翻译这种原始语言。1923年,他与奥格登 (Ogden) 和理查兹 (Richards) 合作出版了《作用之作用》一书,认为没有语言环境的词仅仅是一个片段,不具有任何作用(1923: 307)。该书中所指的语言环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前者指说话者所处的真实环境,即交际时发生什么,后者指交际者双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信息。
后来,伦敦大学的语言学教授费斯(Firth) 诠释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词在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费斯的语境概念包括上下文/语言语境(语言因素),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他强调并进展了情景语境中参与者与活动本身之间的联系,即决定作用内外部因素间的联系。
后来,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 等人将语境或语域定义为:在某种条件下抽取的一套作用、语义方式的结构,以及这些词和结构在作用中的体现。也就是说,在语言系统中什么样的情景因素决定什么样的选择(Halliday, 1978: 32)。他将语境分为:语场、语旨、语式,因为语域反映语境。语场指的是“什么事”,包括环境、话题(商务、科学、文学等)和整个参与者的活动。不同语言有各自不同的词语、结构和组织。对交际者来说,了解这些包括语言声音(语调、重音、音长、停顿)和身体语言(面部和姿态)的特点至关重要。语旨就是指交际的方式和渠道,修辞风格,它指的是翻译和思维的相关历程,比如书面/口头、正式/非正式、音频/视频,以及阐述、劝说、教育、激励、描述等的方式。语式则指说话者之间的联系,比如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主人和客人,导游和专家等。在语域论述中,这三个成份构成情景语境并影响语言的利用和翻译。三者中任何成分的变化都将会导致交际中产生不同的作用。
国内的学者们以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个角度探讨语境。语言学家胡壮麟(2001) 将语境的探讨以原来的语言成分到非语言成分再到参与者的共享知识。
王建平(1989)认为语境是语言在表达作用时的语言环境,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前者即所谓的语言语境,后者为非语言语境(被进一步分为情景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参与者、活动、媒介和交际者的联系和情感等。后者则指社会、历史、思维方式、价值系统、知识等)。
陈望道(1976)认为书面语和口头语都应与其主题和情景相匹配,修辞应该与主题和情景或者是某种环境 [包括为什么(说话者的意图),是什么(文本传达的信息),什么人(交际的参与者),什么地方(交际发生地),什么时候(交际发生的时间),为什么(发送信息的方式和交际的媒介)] 构成的六个因素。
与国外的探讨者不同的是,国内的学者们把时间和地点因素考虑了进去。上面陈述的探讨认为:语境有着于现实世界并提前有着于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交际历程中。语言语境通常指的是词汇、短语、句子和文本层面,非语言语境可以被进一步分为社会语境(时间、地点、历史等),情景语境(涉及因素有年龄、性别、社会地位、话题、参与人等),和文化语境(包括物质、地理、生物、风俗、宗教,思维方式等),另外还有所谓的副语言语境(指重音、停顿、音长、音调、体态语和面部表情等)。
基于之前对语境的探讨,本论文将语境分类总结如下表示:
某种作用上说,上表中所指的社会语境与文化语境中的社会文化相重合。本论文中社会语境侧重于地点、时间和历史层面,而社会文化则重点以习俗、传统、意识、价值观等层面加以浅析。根据韩礼德的语域论述,声音和体态语是情景语境的组成部分,本论文中因其不易捕捉归在副语言语境中。根据奈达(Nida, 2001) 文化语境的分类,它包括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文化五个子类。
2 双语解说标识语的语境浅析
根据上文对语境的分类,本论文将列举西安市旅游景点双语标识译文的例子,以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社会、情景、文化)加以浅析。副语言语境因其获取第一手材料的条件有限,故而本论文中将不予以讨论。

2.1 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或上下文可以以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等层面加以细分。费斯(1957)认为,“一个词在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在一个新的语境中,词可以赋予不同的作用而成为一个新词。一般说来,词的作用较广泛和抽象,其作用成分稳定或隐含其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其作用变得具体而固定。比如,“白”有很多作用:白色的,空白的,白费的等,没有语境其作用不确定,但如果与其他词搭配,有了语境或上下文,其作用就基本确定了,如:唱白脸(act the hero),白皮书 (white paper),白痴 (idiot), 白事 (funeral),独白 (monologue)。这些词中的“白”与其他词搭配被译成了不同的词,有了不同的作用。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 1983) 认为搭配作用是一种相关作用,它指的是一个词在某种环境中的作用。比如“清真寺”(mosque)和“法门寺”(Famen Temple)中都有一个词“寺”,但却根据不同词语搭配被译成了不同的词。前者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后者则是佛教信徒们活动的场所。但它们有一层作用相同: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样,“电动车”(e-vehicle: the vehicle is driven by electric motor)和“电脑”(computer: a machine for performing calculations automatically) 中的“电”意思都是“电”(electricity),但是,当它与其他词搭配时,却被译成了不同的词。
同样地,词在句子中或篇章中也一样,比如“美极了”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有不同的作用,(这个菜的味道)美极了(It’s very delicious),(这个宫殿的建筑)美极了(It’s very magnificent),(这副画的意境)美极了(It’s very beautiful),因而,词、短语、句子甚至篇章一旦在语境中有着,必定会受到其语境的限制,也因而变得容易理解和翻译。

2.2 社会语境

社会语境包括与时间、地点、历史相关的背景知识。社会语境影响翻译的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一些词的词义会随着历史的进展发生变化。比如“同志”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现在有了新的作用,指“性恋者”;“江河”在古代意思是“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所有江河。另一些词随着历史的进展渐渐消失,比如“钱庄”(similar to present bank)和“私塾”(private school or a place to study);同时,另外一些词则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展出现了,比如“网上银行 (net-bank)、网民 (net-citizen)、网恋 (net romance)”等等。
另一个层面就是社会语境影响原文的翻译。因为文本是以历史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历史语境知识,很难正确理解、翻译原文。比如:
(1)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
译文一: Lu Xun’s Former Residence (including his Ancestral Residence and the Sanwei Study), the Baicao Garden, and the Exhibition Hall.
译文二: Open to visitors are the Lu Xun’s Former Residence, (including his Ancestral Residence and the Sanwei Study, literally meaning three-flor study, Shaoxing’s most widely known and influential private school in those days where young Lu Xun studied classics for about five years, the Exhibition Hall, the Baicao Garden, a waste vegetable plot that made a paradise for little Lu Xun (Wang, 2005).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被译成了两个版本。在译文一中,外国人能够理解“the Baicao Garden”和“the Sanwei Study”,尽管二者没有表达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真正含义,但因其简明易懂适用于解说标识。译文二因其解释了这两个词的真正含义适用于解说词中。正如奈达认为:当信息对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来说是陌生的,译者的部分工作就是要补偿这种缺失的信息 (1964: 120),译文二中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缺失的信息进行了补偿,这与交际语境中文本的读者和信息及读者的相关度密切相关。

2.3 情景语境

韩礼德 (1978: 32)认为语域(与情景语境类似)有三个因素:语场、语旨、语式。在解说语的翻译中,语域部分指的是活动本身和参与者之间的语言及非语言交际;在某个游览中,语域就是指解说者和游客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的陈述。语言(尤其是,词汇和语法结构)在不同语域因其媒介、话题、读者和目的地不同而不同。根据韩礼德的语域论述,一方面,语域影响翻译的词汇层面,另一方面,它影响翻译的作用层面。为了让读者能接受,解说语的翻译要求译者注重交际语境,比如:
(2) 爱护草地, 请勿入内。(Zhang & Miao, 2009)
译文一: Care of the green, please do not enter.
译文二: Keep off the grass.
(3) 小草青青, 足下留情。(Bian, 2005)
译文一: Don’t tread on grass.
译文二: 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
(4) 请勿携带外食进入食用。(Bian, 2005)
译文一: No food to bring in.
译文二: Consumption of Our Food Only.
在上面的例子中,语域为试图阻止公众的一些负面行为的解说牌,要求语言围绕话题简洁明了,易于接受。译文二的强迫性弱些,因而相对较好些。
语旨,即交际媒介,是影响语言性质的另一个因素。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展,解说语的媒介变得比以前多且复杂,包括导游、游客中心、标示语、展示柜、宣传册、音/视频、电子屏、导游图册等。语旨也包括修辞风格:说明、劝说、教育、激励、描述等。(5) 陆游悲吟《钗头凤》的沈园池台
译文一: Ponds and terrace in Sheng Garden, whereLu You mournfully chanted the poem “Chai Tou Feng”.
译文二: The haunting melancholy ponds and terraces in Shen Garden where Lu You, a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poet and native of Shaoxing, composed his heartbreaking poem Chai Tou Feng lamenting the loss of his beloved ex-wife and cousin (Wang, 2005).
同例(1),本例中的译文一适用于提示标识牌。译文二适用于解说词,补偿了缺失了的“池”和“园”以及“陆游”的文化信息,易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者同时也解说了此诗所体现的悲怀,这比诗的题目更能引起游客的共鸣。
语式指参与者之间的联系。译者面对的是不同的场景和读者,根据参与者的联系比如因读者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所受教育、译者与读者的联系等,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换言之,参与者的联系决定译文的潜在作用。在解说语中,这种联系包括:译者和孩子、译者和教师、译者和专家等,涉及到他们的社会背景、年龄、态度、目的、教育情况、经济情况等等。由此,有的时候,根据语式信息需要改写,比如:
(6) 高高兴兴上班去, 平平安安回家来。(Huang, 2010)
译文一: 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 译文二: Good luck!
(7) 五讲、四美、三热爱
译文一: Five talks, 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
译文二: Stress on decorum, manners, hygiene, discipline and morals; beauty of the mind, language, behior and the environment; love of the motherland, sociali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上面两例的语式可以是译者和了解少许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译文一几乎是简单地字对字翻译,不具任何作用。译文二加以了改写,弥补了文化信息,易于为外国读者接受。
在翻译中,情景语境的三个因素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译文中作用的不同。除此之外,译者对情景语境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作用。

2.4 文化语境

奈达将文化语境分为五个子类: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指的是人们存活和进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人们生活在包括动植物、地理、地形、天气、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反映了当地文化的特点。例如:“东风 (east wind)”,中国人东临大海,西倚山脉,故而“东风”在汉语中即温和又轻柔;而英国人则东向大陆,西临大海,“东风”在英语中经常是寒冷且伴有风雪。由此,中国作家常歌颂东风,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而英国诗人则赞美西风 “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 / I never hear the west wind but tears are in my eyes. / For it comes from the West Lands,the old brown hills, / And April’s in the west wind, and daffodils (Masefield, 1897) ”。
语言文化指的是语言方式,它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和英国人在思维方式方面大为不同,其语言句式也自然不同。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普通认同“汉语以意驱形而英语则以形制意”。即汉语以内部联系来连接句子,形式上较松散;而英语则需要介词、连词等语法联系,结构较严谨。如下面三例中的汉语,并列词语之间无连接词,而英语则加了连词“and”或分句翻译。另外,汉语中对同义词会加以重复,如例 (9) 中的“爱护花木”和“请勿攀摘”以及例 (10) 中的 “万千小心”和“注意安全”。
(8) 老、弱、病、残、孕专座。
译文: Seats for the old, the sick, the handicapped and the pregnant.
(9) 爱护花木,请勿攀摘。
译文一: Take care of flowers and trees. Don’t pick and harm them.
译文二: Stay away from flowers and trees (Kong, 2005).
(10) 万千小心,注意安全!
译文一: Nice to live,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译文二: Caution: Steep & narrow zigzag road. Watch your steps (Kong, 2005)!
宗教文化语境在翻译时也影响其作用,比如:“你真是有副菩萨心肠” (You are so merciful, kindhearted!),“你要是再也不干了, 那就阿弥陀佛了”(May God bless you don’t do it again.),“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括号内的译文尽管能够理解,但没能反映出本土化的宗教文化。再比如,“普贤住处”中的“普贤”一词,如果用“Samantabhadra”一词则太专业,绝大部分游客不知其为所指。因为“普贤”在佛教中掌管着意愿和实践,故“Benevolence Buddha”用来说明将较明白易懂。物质文化语境是通过各种物品来体现的,比如,饮料、食物、衣服、工具、建筑等。 因为人们生活的习惯和环境不同,同一个词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作用,比如,“松、竹、梅”在汉语中象征“坚强、高贵、勤奋”等,而在英语中则只是种植物而已。物质文化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习俗,比如,中国人一提“酒”常指白酒,而西方人则首先联想到葡萄酒“wine”。
语言反映文化,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文化。比如,国人常常看到这样的警示牌“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随地大小便”,“请勿随地乱扔垃圾”等。在例 (11) 和 (12)中,译文二因较委婉而易被接受。
(11) 历史遗迹,严禁刻划!
译文一: No carving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译文二: Please treasure our own cultural heritages (Kong, 2005).
(12) 禁止随地大小便!
译文一: No peeing!
译文二: Commit no nuisance!
显然,这五个文化子类相互交织、相互补充。不同语言源于各自的文化,译者在翻译时需将各种文化因素加以权衡考虑。
3 结语
解说标识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译文受语境影响,反过来,语境也影响翻译、限制作用。语境浅析能剖析文化和语言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本论文运用西安市旅游景点的解说标识语为例,以语言和非语言层面对语境加以了浅析。语言语境可以是文本本身,译者可以以文本结构加以认识,以文本本身获取信息。非语言语境包括历史和文化情景,使译者认识到文化差别,以而采取不用的对策。二者在翻译时同等重要,译者必须能够将各种因素考虑在内,以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当地的文化,为提升城市形象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Firth, J. R. Papers in Linguistic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3]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Limited. 1978.
[4]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M].In Ogden,C.K, & Richards,I.A. (Eds.),The Meaning of Meaning.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23.
[5]Masefield, J. The west wind(l, 5-6)[M]. In Louis Untermeyer, (Ed.), In Consultation with Karl Shapiro and Richard Wilbur. (Rev., shorter ed., 1955).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897.
[6]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 J. Brill. ——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64/2000.
[7]卞正东.论标示语的翻译[J]. 上海翻译, 2005(1):26-30.
[8]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
[9]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0]黄耘.中西方文化差别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 《南方论刊》, 2010(3): 111-112.
[11孔令翠.乐山—峨眉山旅游翻译主要有着的不足探讨[J]. 学术之窗, 2005 (20): 165-166.
[12]汪宝荣. 旅游文化的英译: 归化与异化[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1): 13-17.
[13]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 北京: 求实出版社, 1989.
[14]张传彪、缪敏. 汉英误译经典例析1000[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作者介绍:张靖,女,讲师。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运用语言学专业硕士探讨生,探讨方向:旅游翻译论述与实践;现主要以事英语翻译教学。
付金亮,男,讲师。MBA硕士,现主要以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