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性阅读习惯一般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17879 浏览:743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探究性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点拨,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习惯,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引导多元解读评价想象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良好的读书习惯就是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就必须让他们掌握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认为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从掌握合理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到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途径。
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指阅读要深入探析,细究精研,不仅要理解文章的意旨,更要多问为什么,寻根问底,得其精髓。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钻进去、跳出来,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把文章读活读透,并不断创造、产生新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课文,本人采用各类不同的方法,找准每篇课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作品主题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作品主题的诠释。通过诠释主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提升阅读能力,健全阅读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阅读,作为再创造的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一部《红楼梦》,有人读出了爱情的悲剧,有人读出世态的炎凉,有人读出官场的腐败……总能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美感,因而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因此,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表明自己的见解,作多元化的解读,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形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篇目时,教参将主题定为讽刺法国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当然无可厚非。但有学生提出,主人公玛蒂尔德虽然对物质有强烈的追求,但她在丢失项链后没有奢求别人的施舍,而是坚强地面对现实,毅然决然地和她丈夫“花了十年工夫”,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债务,没有丧失自己的人格。所以本质上主人公并不像那些上层的大资产阶级,她只是受其影响,应该对二者加以区分,对这种观点,笔者及时给予了认可和鼓励。让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作品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将作品主题固化、把学生思维禁囿的做法,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思维的扼杀。

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引导学生辩证、客观、理性地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使学生透过人物的外在语言、动作、神态,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的特征,加之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理应有所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形象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不可简单化、绝对化。只要学生自圆其说,表明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应给予肯定和激励。所以,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界定学生的理解,而应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来进行。
如在鉴赏《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时,学生的许多观点很有见地。有的学生认为焦仲卿殉情,似乎无男子汉气概;还有的学生认为如果焦刘二人一再坚持,一定可以抵御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摧残,可以抵住一切大风大浪,但焦刘二人却没有将爱情坚持到底。所有这些观点笔者都予以肯定。从这一点笔者得出一个结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而应该以一种客观谨慎的态度,鼓励他们谈谈此种看法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认同。
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如《雷雨》中,周朴园几十年如一日地保留着侍萍当年喜欢的室内布置,难道就没有丝毫感情成分在内?《项链》中玛蒂尔德十年艰辛劳动,难道就没有诚信坚强的一面?所以笔者认为对人物形象的鉴赏与评价可以有与传统不同的见解。笔者反对对人物形象进行模式化、单一化、绝对化的评价,也不赞成作任意的曲解,而是鼓励学生在较为充分的理由的基础上,表明他们独到的新颖的见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点”进行想象

创新思维是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中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想方式,呈现了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作品中常常藏匿着许许多多的作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意蕴空间——“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
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在写武士杀掉蔡瑁张允二人后将头颅献于帐下后,曹操醒悟,虽知中计却不肯认错这一片段时,就设置了一个“空白”,读到此处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曹操既然明知中计为何不肯承认错误?”学生展开想象,会在这个“空白”处填写不同的答案,曹操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和奸雄形象因之在学生心中明晰起来。
在探究性阅读中,学生对“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项链》中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会有什么表现?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以后立即得知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又将会怎样?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迸发出来的想象的火花。《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初入贾府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为何她有那么多的想法?《鸿门宴》中项羽对于范增的多次暗示始终无动于衷,终放虎归山,使刘邦成功逃席,他究竟是为何?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从潘家酒楼“回到经略府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他睡得着吗?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可以说想象相当于二度创作,对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它能驱遣学生进行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学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四、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作品亮点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背影》中对父亲蹒跚穿过铁道边栅栏为儿子去买橘时背影的描写,可谓催人泪下,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这些亮点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揣摩。
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韵味无穷。如《回乡偶书》的诗题,学生乍一看,意思都懂:回到家乡偶然写的。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品味意识。教师若启发学生,妙手,非同一般;偶得,也绝不是偶然。“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偶得,记录的就是灵感迸发的火花!它可是为有心人准备的,看似偶然,其实是呕心沥血。另外家和乡,还真有点讲究。乡,指故乡,是出生地,比家的范围要大。我们先人,不惜流汗、流血去打拼,等到功成名就,就要“衣锦还乡”,而不是“衣锦还家”,乡中有家,更有家族。家族中有家谱、祠堂,祠堂中有牌位。能够光宗耀祖,在家谱中留有记录、在祠堂中争得牌位,这对外姓,或者,就是对家族中的旁支而言,是何等的体面啊!通过这一处点拨,使学生品出了隐含在语言符号之中的作者的情感,展示了语言的魅力,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断积极地提升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生的探究精神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探究性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阅读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成果也会增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张旻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2261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