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悲喜剧迪伦马特悲喜剧《老妇还乡》怪诞艺术风格网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18242 浏览:751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老妇还乡》是迪伦马特最著名的悲喜剧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迪伦马特怪诞艺术风格的作品。本文从语言的怪诞、人物形象的怪诞以及情节的怪诞三个角度对该戏剧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怪诞风格的使用造就了《老妇还乡》绝妙的讽刺、荒唐的悲喜剧效果,也促使其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剧作。
关键词:《老妇还乡》悲喜剧怪诞的艺术风格
一、引言
剧作家迪伦马特是20世纪瑞士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曾被德国著名作家兼批评家瓦尔特·延斯冠以“继布莱希特之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家”的美称。他善于在戏剧创作中使用怪诞的艺术风格以及悖谬的思维方式,所以他的作品多表现为情节夸张、滑稽,人物形象则相反,常常饱含悲剧性的色彩。以这一特征为基础,迪伦马特创造且丰富了其独具一格的“悲喜剧”理论。正如他本人在《戏剧问题》中表示,“没有幽默根本无法写戏;一出戏要是没有笑的东西,这样的戏我是忍受不了的。”这就是用“喜”的形式来演绎“悲”的内容和主题,实质上是一种“黑色幽默”。于是悲中见喜,喜中含悲,悲喜难分。随着1956年悲喜剧《老妇还乡》上演的成功,作者也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三幕悲喜剧《老妇还乡》堪称是迪伦马特众多经典戏剧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自首演以来在世界各国上演,并数次被改编成电影、歌剧等形式,受到了各国观众的喜爱。在中国也是如此,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有了译本,80年代初以来,不少导演先后把《老妇还乡》搬上了中国的戏剧舞台,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毫不夸张地说,迪伦马特是当代欧洲戏剧家中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戏剧家。这部作品在轰动世界各国剧坛的同时,也迪伦马特奠定了迪伦马特在当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可以说迪伦马特在艺术上赋予了这部作品太多难以一言道尽的东西:罪恶与复仇、金钱与道德、屈辱与尊严等,多种意义甚至可以凝结成“老妇还乡”这个特定的词语。

二、怪诞的艺术风格

迪伦马特在戏剧艺术上多采用将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夸张、变形的手法,使得情节离奇怪诞,甚至荒诞不经。这就使其作品在手法上往往带有荒诞派戏剧的某种特征,但和荒诞派又有区别:他的主要戏剧仍然是与现实主义相联系的。为了表明这种区别,迪伦马特把自己的写作风格称为“怪诞”,他认为“荒诞派意味着缺乏生活目的,而怪诞却比较接近于表现主义,具有作家所与之脱离的正常现实的深度。”[3]怪诞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风格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618jyw.com
,也是一种审美形态,美国美学家桑塔耶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正如出色的机智是新的真理,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4]迪伦马特对怪诞的艺术风格极为推崇,认为这是“一种风格的极致,一种突然出现的形象化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它能够抓住时代的、当前的问题”,同时还说,它“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是思想诙谐和敏锐的表现。……它是令人不舒服的,然而是必要的”。[5]所以有人认为,如同间离法之于布莱希特的戏剧,怪诞构成了迪伦马特戏剧的基本结构。[6]
《老妇还乡》这部戏剧充分体现了迪伦马特的怪诞手法,从语言的怪诞到人物形象的怪诞以及情节的怪诞等等,是一部具有浓郁怪诞风格的作品。下文将选取一些片段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与分析。

三、《老妇还乡》中怪诞的艺术风格

(一)语言的怪诞

在戏剧《老妇还乡》的第一幕中,克莱尔曾经对初次见面的、牧师、医生还有体操运动员说了些阴阳怪气的话,比如要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牧师安慰被判死刑的人,以及暗示医生以后可以开心肌梗塞的假死亡证明书,还戏谑地询问体操运动员有没有掐死过人。所有的人,包括伊尔,一开始听到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后,都只是单纯地以为这是个玩笑,是克莱尔独特幽默的体现,显然伊尔把自己45年前对克莱尔的始乱终弃忘得一干二净了,直到克莱尔当着全城人的面,在总管的帮助下揭露了伊尔当年的罪行,并且宣布了那个可怕的交易建议时,伊尔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女人之前说的那些话,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凭空捏造的笑话或者幽默,而是开门见山、表明来意的声明,是为蓄谋已久的谋杀寻找各个步骤的具体实施者。可以任由她毫无顾忌地展开复仇计划,甚至协助她;牧师可以安慰即将死去的伊尔;健壮的体操运动员可以为她掐死伊尔;最后医生可以给她开假的死亡证明书,为她抹去罪恶,可以说这样一个计划几乎是天衣无缝的。克莱尔之所以敢如此直接地说出这些话,是因为她的嚣张放肆,她对复仇计划的成功实施胸有成竹,她相信利用她手中的金钱可以改变人性。荒唐、诡异的语言也进一步说明了克莱尔这个人物身上的荒诞色彩。

(二)人物形象的怪诞

毫无疑问,在设计克莱尔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赋予其不少的怪诞笔墨。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妇,竟然有九任丈夫,他们的身份多种多样,有伯爵、商人、电影明星、诺贝尔奖得主等。仅仅在她回乡探访居伦小城的短暂时间内就换了三任丈夫,居然还说自己的每一次婚姻生活都很美满。其换丈夫就如同换衣服,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让丈夫摆弄表情,随意给每位丈夫的名字都加上总管的姓氏,因为她找丈夫只是用来装门面,这些人对她来说只不过是个摆设,完全没有价值。她的婚姻都是虚假的,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抑或爱情成分。再说她的身体,可谓真的是“体无完肤”,几乎没有一处是正常人的血肉之躯,都是由贵重的重新组合而成,可笑的是四肢还可以被拧上拧下。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仗着她亿万富翁的身份,她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雇佣以前居伦法院的院长为总管,为寻人罗比和柯比找遍天涯海角,甚至残忍地挖掉他们的眼睛,割掉他们的。继而嚣张跋扈地、蛮不讲理地提出以十亿巨款买所谓的“公道”,即要居伦城策划谋杀旧情人伊尔,拿伊尔的尸体来换取全城的繁荣。她不可一世地相信自己可以用金钱来安排世界秩序,用她的话说即“这个世界曾经把我变成一个娼妓,现在我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妓院”。最后她如愿了,带着一件珍品,一件她最看重的东西离开居伦。这些显然都是被极端夸张化了的、变形了的描写,然而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那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似乎不难想象出这个极具荒诞色彩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莱尔也是可悲可怜的,她从一个原先心怀爱和希望的少女堕落成一个没有人性的主宰世界的恶魔,她自始至终爱着伊尔,但由于被仇恨蒙蔽了双眼而选择用极端的手段复仇,最终迷失了自己。此外,戏剧中一位配角即列车长身上也体现了这一夸张的怪诞手法。克莱尔乘坐的列车原本不在居伦小城停靠,但是她违反规定拉了紧急刹车,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列车长的强烈,他要求克莱尔对此作出解释的同时毫不留情地给予重罚。可是当克莱尔给出一千块钱的罚金以及三千捐助金时,他露出了异常惊愕的表情,在意识到此人便是克莱尔的时候,赶紧换了另一副脸色,还提出建议,让火车在这儿等着,直到她的访问结束。最后他还祈祷“但愿仁慈的夫人千万别向铁路局提出这件事,这纯粹是一场误会”。一开始人们也许会为列车长的正直喝彩,但是随着继续阅读,看到他的表现一前一后反差如此强烈,这时人们的心里又不免增添了厌恶之情。

(三)情节的怪诞

《老妇还乡》讲述的是发生在中欧一个叫居伦小城的复仇故事。回乡探访的女主人公克莱尔·查哈纳西安是美国最富有的亿万富翁,45年前和本地小商人热恋,怀孕后遭遗弃,被迫流落他乡,沦为,而后嫁给了美国富豪。这次她还乡的目的就是要复仇,以十亿巨款买下曾经背弃她的旧情人伊尔的性命,她冷酷地说道“我要让居伦城谋杀一个人,我要拿他一个人的尸体换取繁荣”。开始时,所有的人都站在伊尔这一边,因为人道主义,坚定地拒绝接受这笔捐赠,尽管小城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尽管他们曾满怀希望地把摆脱危机的出路都寄托在这位富可敌国的老妇身上。然而这番大义凌然之后,小城人面对十亿巨款的诱惑动摇了。所有人的生活开始悄悄发生变化,人们到处赊账购买物品,预支将要到手的财富。伴随着小城原先的萧条景象的消失,小城人的道德良心和法律尊严也荡然无存了,他们甚至在伊尔打算离开居伦时一个不落地跑到车站为他“送行”,阻止他离开,甚至他的家人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支持这场钱与命的交易队伍中。终于伊尔的求生精神开始瓦解,在市长和全体市民昧着良心一致高呼,“这绝对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主持公道,为了良心”的话语之下,在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丑恶还为自己披上维护正义、人道的崇高外衣之下,可怜的伊尔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召开公民大会之时任人杀害。继而向外界宣布,“一位老公民对贵妇人的慷慨捐赠过分激动,心脏衰竭,当场死亡”。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待伊尔态度的明显转变:伊尔曾经是居伦城最受人爱戴、最负重望的人物,市长也把他作为下一任接班的不二人选,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而请求逮捕克莱尔时,被镶着金牙的局长以及抽着高级烟、打着新领带、准备新建政府大楼的市长一口否决。这下他明白了居伦城人的用心,他们已经决意利用自己的死谋取小城的繁荣与富裕。伊尔不甘心束手待毙,决意逃走,可是小城人悉数前往火车站为他“送行”,在他准备上车时紧紧围住了他。正如叶廷芳先生分析的那样,“《老妇还乡》是以情节的双线对比发展为其基本结构的:一条是居伦人在贫穷中经不起金钱势力的引诱而良心被收买的过程,一条是男主人公伊尔在恐怖气氛的包围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罪过而终于以生命来赎罪的过程;前一条线索展示的是道德的不断下降,后一条线索展示的是道德的逐渐上升。[7]这些情节显然是由子虚乌有的形态在经过作者极致地夸张、怪异化了之后而发展成充满荒诞色彩的故事,是作者为了传达自己的思想而精心虚构的,但作品恰恰是通过怪诞的情节来表现的金钱能够统治一切、甚至是主宰“道德”的现象,却是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正是因为如此,它更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才使读者不禁心灵为之一震,拍案叫绝。
四、结语
迪伦马特不愧是善用怪诞风格的高手,他通过在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构置故事情节等方面改变常规的手法,进行极度的夸张与变形,使得对话生动而幽默,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也显得离奇曲折、滑稽可笑,但又不乏哲理性与深度性内涵,反映的是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直击人类生存本质与心灵世界。怪诞艺术风格的运用使得《老妇还乡》更具有悲喜剧色彩,人们在“道德与金钱”的两难选择之间,最后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暴露了人性中最顽固的弱点,道德信念、人格尊严在金钱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所以这也是人类可悲的一面。迪伦马特虽然否认戏剧的教育作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妇还乡》的悲剧性结局却引人深思,因而实实在在地给以金钱至上为价值观的社会上了一堂人生必修课。绝妙的怪诞风格加之具有针砭时弊意义的主题使得《老妇还乡》成为当代戏剧史上最为经典的剧作之

一、它的深远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蔡玳燕老师的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注释:
迪伦马特著,叶廷芳译:《迪伦马特喜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5页。
叶廷芳:《遍寻缪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50页。
[3]潘薇:《西方戏剧史》,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168页。
[4][美]桑塔耶那:《美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5—176页。
[5][7][瑞士]迪伦马特著,叶廷芳,韩瑞祥译:《老妇还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0页,第9页。
[6]Benn,Gottfried.《Der unbequeme Dürrenmatt》,Basel:Basilius—Presse,1962年版,第91页。
(佘素琳浙江省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源于:论文资料网www.618jyw.com
31521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