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转型期社会转型期耻感淡化与重塑学术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34487 浏览:158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中华文化中一脉相承的耻感文化,曾极为广泛、深刻地影响中国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强大的控制力。然而,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随着人们道德水平的下降,耻感意识也在逐步淡化,可贵的羞耻之心正在被人们渐渐淡忘。本文试就当代中国耻感淡化的现象及原因进行论析,并提出疗治对策,从而为“重塑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耻感”提供一种理性视角。
关键词: 耻感淡化涵义主要表现缺失原因

1.耻感淡化的涵义

耻感,是指个体因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时,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地指向自我的痛苦心理体验。中华民族传统耻感思想源远流长,曾经深刻影响中国人。当今中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道德领域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失控,羞耻感缺失现象日益严重,耻感淡化成为当代人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与重视。在此形势下,分析此现象的表现及原因并针对耻感淡化现象提出解决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2.社会转型期耻感淡化的主要表现

2.1政治领域中耻感淡化。

主要是指官员思想意识中“耻”感的淡化。现在官场中部分官员道德责任感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将党和国家交给自己的工作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立起来,忘记我党的一切工作皆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这一根本宗旨。更有部分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搞腐败拉关系,拿着老百姓的血汗钱挥金如土包养情人毫无羞耻之心。近些年媒体的官员日记门、局长微博开房门等更令人发指。

2.2经济领域的耻感缺失。

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领域无耻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近几年,不合格甚至有害产品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和扰乱了社会秩序。相继发生的“毒奶粉”、“”、“地沟油”等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2.3文化艺术界的耻感缺乏。

学术艺术界本应该是探求科学与真理、传播真善美的净土和殿堂,然而近年来急功近利、沽名钓誉风气日益严重,部分学者失去应有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作为社会良知和眼睛的媒体也早已面目全非,为了追视率知名度歪曲事实、误导民众,大肆报导低俗、恶俗、庸俗的内容。在艺术界尤其在影视界,艺人为了得到角色不惜接受“潜规则”,制片方为了博眼球挣票房以袒胸露乳、暴力戏为卖点,曾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圈早已污浊不堪。

3.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3.1社会结构的转变。

中国目前正在从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转向一个以工商经济为基础的陌生人的社会,转型中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员的高度流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价值是建立在熟人社会下的耻感文化,而现代社会打破了以往由大家庭组成的熟人社会,逐渐演变为以小家庭为单位的陌生人社会,人们在陌生人面前的耻感下降,对传统道德观念产生冲击。

3.2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处于不同环境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从经济到政治到思想观念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基本态势。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各种社会意识的不统一,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容易产生社会隔膜心态,使某些阶层之间对一些社会敏感问题产生巨大的观念冲突,从而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相互不信任和冲突,整个社会陷入信任危机,前段时间的郭美美、卢美美及人大跑车求爱等刺激大众神经的新闻事件就是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体现。

3.3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期,人们在惊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却面临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这种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二是新信仰体系尚未建立。
大量的社会成员逐渐放弃原有的信仰价值体系,没有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生存没有支撑点,于是在价值体验方面表现出严重的感性化倾向,疯狂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和感官刺激,而忽视内在精神需求,一些人表现出的对“权”“钱”“性”的狂热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3.4社会机制不完善。

现代社会的礼法秩序是建立在现代法律的基础之上的,与过去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础上的封建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律社会的道德观以最低标准的形式明晰地给予规定,以法律为准绳的社会道德观念,必然需要仰赖法律以公平、公正、合理的维护来加以固化,法律及对于民间道德的引导、影响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在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事件中对当事人作出的不公正判决直接打击人们维护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性,使人们对道德的信仰瓦解、使道德失去应有的感召力、扰乱全体公民的道德体系。

4.社会转型期耻感的重塑

在综合分析当今社会耻感淡化的现实原因之后,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现代人道德感陷入的误区,以及当前道德失控局面的严峻现实。如果不能针对原因施以疗治对策,那么道德失控局面将进一步恶化,这对于社会顺利转型、市场经济发展及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都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黑洞”。因此,为了迅速扭转道德失控局面,尽快控制当代人的耻感淡化倾向,必须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对策。

4.1稳步推进行政、经济体制改革,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一个社会,人们追求利益的机会为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如果政治、经济体制没有给予每个公民以追求个人利益的均等机会,或者说偏私于某一部分人而对其他人不利,这种体制就导致一个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和分配格局中,体制的缺陷会导致实践中的弊端,资源拥有少者就处于劣势,势必导致利益分配不均,最终导致道德败坏,人们为追求利益而胡作非为,因此建立真正公平的竞争机制,是道德重塑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4.2加强公民耻感教育,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传统的耻感文化是其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我们不仅要把这笔财富继承好,更要汲取其中的精髓,使其与时俱进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挥重要的作用。耻感教育、耻感文化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来抓,要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广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宣传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批判和社会上不讲廉耻的丑恶现象和不良行为,让公民树立耻感意识,增强道德观念。

4.3建立健全社会公正监督机制和道德赏罚机制。

社会公正监督和赏善罚恶机制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大是大非等原则问题要通过法律来规范,在这些理性法则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为道德主体的行为提供价值目标,从而达到能分是非、能辨善恶、能知荣辱的社会道德认知目标。道德赏罚机制能够保障营造出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环境,改变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相脱离的现象,从而使尽道德义务的人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使不尽道德义务的人受到谴责和惩处。
总之,在社会转型时期,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是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随着当代中国道德价值体系的逐步建构、社会主义观念的普遍建立及各项机制的不断改进提高,我国道德建设必将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不良现象将得到遏制,人们的道德面貌将有全新的、良好的展现。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参考文献:
张彩凤,翟德平.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原因及疗治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2).
耿丽娟.谈中华耻感文化[J].沈阳大学学报,2007(1).
[3]曾云莺.当年我国耻感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6(11).
[4]龚利明、吴文龙.试论社会转型时期“耻感”的缺失与重建[J].科技资讯,2008(12).
[5]茹世青.论耻感[J].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6]贾卉.论中国社会转型期耻感缺失问题与对策[J].南京师范大学,2008(5).
[7]魏长领.道德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8]董蔷蔷.谈社会转型时期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
[9]岳花艳.道德信仰的迷失与重塑[J].郑州大学硕士学士论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