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巴洛克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之比较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19391 浏览:839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6—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两种艺术所产生的时间、文化背景、艺术特点及不同领域的艺术表现,探讨分析两种艺术形式所各自呈现出的艺术风格, 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关键词: 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

一、时代背景

巴洛克(Baroque)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17世纪的欧洲在历史上是一个变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加强,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抗衡,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欧洲带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由于始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影响,传统宗教的地位逐渐动摇,各地反宗教浪潮的此起彼伏,使得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都有了动摇和改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巴洛克形式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形式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更普遍的则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思是“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不规则有瑕疵的珍珠,也就是“不圆的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原本是十八世纪的学者指责这一时代的艺术中衰颓、浮夸和过分雕饰。最初意大利人用它来表示建筑中奇特不寻常的样式,特点是装饰性强、辉煌华丽,注重光的效果,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在结构上富于动势,因此整个风格显得高贵豪华、很有生气。这个艺术风格后来由建筑影响到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染织、服装等艺术的各个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洛可可”( Rococo) 一词来源于法文,它的原意是指“贝壳”,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18 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兴盛起来,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舒适和豪华,思想上压抑、威严的东西遭到了排斥,小巧的、风雅的、富有生气的东西体现在了服装、语言、礼仪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洛可可艺术就反映出了此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它的风格特点是具有精致、甜美、幽雅、华丽、繁缛的装饰性,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S 形线和艳丽的色彩作装饰。注重精致,纤细秀美的装饰效果。由于它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宫廷的享乐主义色彩,呈现阴柔和矫揉造作之气,它的艺术工艺及其精湛,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同巴洛克艺术一样,它绚丽的色彩,细腻的装饰工艺,很快遍布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二、艺术特点

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法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总的来说, 巴洛克风格有八大特点: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八优雅与浪漫。
洛可可艺术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三、不同领域的艺术表现

1.建筑
巴洛克建筑风格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因此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源于:免费论文www.618jyw.com
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洛可可建筑风格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洛可可的建筑外观,与巴洛克的建筑相近,着重内部繁复的装饰。雕刻则与家具等成为室内装饰的 一部份,缺乏独立的机能。其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贝壳和巴洛克风格的趣味性的结合为主轴,以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以法国为例,洛可可式建筑于路易十五时代极为流行于室内;室内平坦之表面范围较广,花状纹、彩带状等装饰甚受欢迎。大型之建筑物转变为小公寓式或紧密之房间。家具之中,贝形、卷曲形以及上述之花状纹、带状纹等均甚流行。凡尔赛宫里头的钟室内部装饰即为一处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筑。2.绘画
在绘画上,巴洛克艺术家们所绘制出的作品色彩鲜艳,色调明快,人体的动作生动活泼,往往一幅画上的每个人的人体动势表现得非常生动,巴洛克风格的画家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的凡·戴克、荷兰的伦勃朗、比利时的鲁本斯。其中鲁本斯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鲁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欢画肖像、风景与神话画。这些作品几乎全出之于亲笔,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朴素,更能予人亲切之感,这些作品以其画法的潇洒与极度精确及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胜。如:《祝福和平》、《自画像》、《接受玛丽的祝福》、《乡村节日》等。
洛可可风格的绘画强调奢华和唯美的感觉,如上流社会的华美服饰,女性的全裸或半裸曲线再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情(如威尼斯、罗马)奇物(向日葵、玉米等)。这些画虽不免有些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但用色甜美、清淡,充满了华丽、幽雅的感觉,也使其完全拜托了宗教的题材。洛可可的绘画题材,除了豪华的贵族生活以外,还有风景、肖像、神话以及平民生活等。主要代表画家是布歇和华托,布歇的油画宛若通过钥匙孔偷窥室内,一幅世俗的贵族气息;华铎的《发舟西苔岛》画面迷离,人物雍容华贵。
3.文学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巴罗克这一种文学流派从它一开始便被判为“教会与封建的文化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获得平反。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多为主张文学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精心雕琢,内容上多具有浓厚的宗教和哲理色彩,语言晦涩浮夸而不失神韵。其中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等。
德国文学家埃尔马丁格在20世纪初期将洛可可风格运用于文学批评。洛可可文学丧失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公民义务感和英雄主义精神,享乐主义成为创作原则。常用的文学题材是轻松爱情剧、风流艳史传奇、轻松诗、瞬息诗、戏谑故事和田园牧歌体。常见的主题是讴歌休闲的生活、醇酒和乡间的宁静。和洛可可艺术一样,洛可可文学主要表现在法国。代表作家有普莱服、马利沃、谢尼埃、克雷毕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618jyw.com
庸和帕尼尔。法国18世纪一些启蒙作家也常用洛可可文学轻佻的情节嘲笑教士的虚伪和上流社会的矫饰,如伏尔泰《奥尔良的处女》和狄德罗《不薄的》。在英国,洛可可文学没有得到发展。英国人认为洛可可是文艺复兴或巴洛克风格的颓废阶段而不太积极追随。但弗莱德里奇·布莱厄把蒲柏的《夺发记》和盖伊的《扇子》等一类作品称为洛可可叙事诗。这类作品描述追求时尚的女人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奢侈。洛可可文学在德国、意大利和俄国有一批追随者。
4.音乐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追求的是宏大的规模,雄伟、庄重、辉煌的效果,主要表现形式为“通奏低音”。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巴洛克音乐大致承袭了同时其他的艺术的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相比,也难逃装饰、华丽、壮观等倾向。但是在巴洛克时期,音乐和美术一样也有许多发展和创新。如歌剧的诞生,不但吸引许多音乐家争相创作同类的作品,连带的纯演奏的器乐也受到影响。受其影响最深的要属宗教音乐了,在音乐内容上不单是那种传统的圣经故事和传说,还添加了许多戏剧化表现,而且不但加上类似歌剧中的独唱,重唱,更是把乐队都带进其中,成为不可分割的必要部分。这种宗教音乐的世俗化的结果不仅彻底装饰了传统的音乐类型,还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作品类型,包括清唱剧、神剧、受难曲等等。
洛可可音乐,主要是法国音乐中的一种趣味、一种风格,它并未形成一种流派,也谈不上在音乐发展史上有个洛可可时期,它好像是在巴洛克音乐乌黑中的一块领地。音乐中的洛可可风格从未被严格地、细致详尽地描述过,评论家们对于多种多样的音乐现象都借用这一词,而其中多数用于17、18世纪的法国。作曲家库普兰写了许多室内乐作品,多趋于玲珑秀巧、装饰华丽,深受国王路易十四的欣赏和喜爱。其特点与当时的建筑式样、装璜艺术有相似之处,这些作品便是洛可可风格在音乐上的早期反映。法国的另外两位作曲家达坎和拉莫在许多音乐作品中也表现了这种华丽、优美的风格,并且迅速由法国流传到欧洲各国。在德国,亨德尔和巴赫等人的作品中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亨德尔的《弥赛亚》中的一些装饰细腻的复调手法,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某些变化多端的片断、甚至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一些轻松作品中,也常流露出洛可可的痕迹。
总之,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就像西方艺术史当中的一对姊妹花,从内容到形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因产生的地域、时间、文化背景的不同。但不管是代表张力和运动的巴洛克也好还是体现甜美、细腻的洛可可也罢,两者不存在好与坏、是与非,他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风格,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象征,并对后来产生的各种艺术流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李萌.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A].光盘技术,2006.6
李卫琴.论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个性之比较[A].青年文学家,2011.12
[3] [美]米奈/孙小金译.巴洛克与洛可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4
[4] 高潺、祝捷.浅谈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J],2011.0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