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改革高职《PLC运用技术》课程项目教学革新实践与成效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29133 浏览:1259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高职院校机电、电工电子、自动化等专业中,PLC应用技术的教学已经十分普遍。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深入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构建了以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为根本,以学生技能培养为目标,以项目教学方法为主体的《PLC应用技术》课程体系,并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PLC应用技术;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1672-5727(2012)11-0039-03
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PLC应用课程的特点是教学理论与工作实践联系紧密,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为基础进行。我院课题组根据调查研究,分析了典型工作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目标,明确了教学课程总体目标,落实了学生学习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三类课改目标,即学生专业能力目标、课程总体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确定了课改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专业能力目标定位我院课题组先后对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和其他高职院校进行了深入调研,设计制作了《企业工作中PLC技术应用情况调查问卷》、《典型企业调研访谈提纲》和《毕业生追踪调查问卷》等三种问卷,并对高职院校教师、机电专业学生、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业企业工作的)、企业技术人员、企业专家(工程师、车间主任)等五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大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PLC设备品牌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应用PLC技术的工作岗位(如表2所示)、支撑岗位所需的具体知识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企业和市场需求提炼总结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即能够完成PLC电气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安装、接线、构成;能够进行程序的设计、编制、传送;能够进行系统运行、调试、检查、评估。
课程总体目标定位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结合教师、企业人员、毕业生访谈资料,我们对职业岗位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解构了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构架,进而确定了《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引导讲授PLC结构、工作原理、逻辑指令、顺控指令、功能指令等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基于PLC的电器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能力,可控制程序的设计编制能力,整体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能力。同时,借鉴“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及证书”和“高级维修电工证书”等相关技术证书培训课程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毕业生追踪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实际,重点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如表3所示。学习PLC课程的满意度及所需的社会能力。调查表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工作非常广泛,涉及机电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PLC课程涉及微处理器原理、数字逻辑、电子电路、低压电器、电器控制等内容,由于高职教学进度和课程安排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在学习PLC课程前开设上述全部课程,同时,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上存在差异。因此,本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再加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专业技术理论性太强,难学易忘,往往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厌学心理普遍。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的构架上,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紧抓住“理论实践一体”这个关键,结合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应用分析,从教师授课、仿真实训、综合考评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课程改革研讨,形成了“授、训、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基于分层递进理论的教师授课模式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教师的授课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传统的授课模式多采用验证型教学,往往安排学生熟悉实验装置、针对规定的控制实例进行程序编写、下载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和使用指示灯模拟调试。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授课模式缺少完整的PLC控制系统设计和制作,无法保证学生对完整控制系统的认知。因此,结合我院机电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课题组提出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即理论由浅入深、技能由低到高、涵盖技术由少到多进行递进式教学。第一层为课程试验,通过经典控制案例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PLC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层为课程实训,培养学生灵活应用PLC构建各种机电设备实物模型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学生自主分析、设计、编程、调试为主要内容,辅以教师答疑,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PLC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第三层为专业综合实训(设计)项目,主要内容为典型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构建,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及PLC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实现在校训练技能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以便在日后工作中能充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企业环境仿真的实训模式实训课程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增强学生实操能力、理论实践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课题组在参观学习了北京现代、燕京啤酒、恩布拉科等企业的自动化工业流水线后,按照真实企业环境设计了基于企业环境仿真的实训模式。教学环境按照“教学+仿真+全真”的原则,讲授地点选择在教学综合实训室里。实训室划分出功能区域,包括展示区、教学区、模拟区、全真实践区。展示区进行电气控制系统演示分析;教学区讲解基本原理,总结归纳知识点;模拟区进行控制程序设计、编程的仿真模拟;实践区实行企业工作间5S全真管理模式。再配合企业与工学结合、定岗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全真实训环境下掌握PLC设计的相关知识。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下实施教学,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熟悉企业环境的时间。
基于综合考查评定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采取期中加期末、平时成绩加权,或考试与论文相结合的方法。我院课题组通过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综合考核评定的方法,可有效检测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考核方法改变了以往以一次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组成。同时,注重考核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应用项目报告、测试、学生互评、现场答辩等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养成和职业素质。其中,除了对项目任务采取综合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外,还融入了企业人员的考核方法,包括平时的出勤情况、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在完成任务时是否有创新、是否能帮助本组同学进步等等,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企业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还计划引入学生“职业发展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分析每名学生的特长和不足,找出与其特长相适合的工作岗位,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工作规划和职业规划。实施项目教学法
PLC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也相对比较枯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为此,我们采取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用任务驱动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掌握核心技术。
以岗位职业技能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方法根据社会调研结果,不难发现,实际工作岗位对学生职业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企业在选择员工时,首要标准是看学生职业技能掌握情况。所以,我们将教学项目定位于以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基础,将企业中应用广泛的PLC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转换,形成多个教学工作任务。一个个教学任务由浅入深、相互联系,涵盖了PLC可编程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设计等全部环节,包括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由简单到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教学任务的实操和训练,形成了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转换联系,同时,也可使理论知识贯穿于任务当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的难点在于要密切跟踪市场主流工业企业的现状,总结提炼出企业生产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转化为教学任务,将各个教学任务分类汇总形成教学模块,并对其进行排序衔接,形成教学工作链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既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也能获取相应的工作能力。
实施任务驱动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学习模式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一个科学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引领学生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传授给学生一种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我院课题组对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确定了以教学任务的分解、传授、学习、实操、考核为重点环节的学生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比如,在电气设备安装、调试项目中,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将该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首先,由教师演示并讲解操作要领,制作下发《学习工作任务单》。其次,安排学生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618jyw.com
在仿真实训室的模拟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根据任务自作、自我评价、自我修正。再次,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进行点评,每名学生提交训练结果并通过实训考核,如未通过考核则需要重新学习。
课改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升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明显感到,使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必备知识的掌握速度更快,编程指令的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在我院开展的第五届技能竞赛中,有12名学生进入决赛,有3名学生获得了一等奖。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绩在我院举行的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舞台装置的PLC系统设计”的项目实践课获得了一等奖,同时,《〈PLC应用技术〉三位一体教学设计》一文获得了院级论文大赛二等奖。
发现了存在的不足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冷静分析,课改项目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程体系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何形成相应的特色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还需要认真地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颜廷兰.发挥高校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4).
[3]施泽全.“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作者简介:
赵伟(1983—),女,北京市人,硕士,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与科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