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豹尾”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5994 浏览:203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写文章向来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这豹尾主要指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刚健、有力,其实,历史课堂教学结尾也要求这样。文章就此探讨了“豹尾”的几种设计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豹尾”;设计方法
1671-1270(2012)02-0101-01
综合分析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就会发现,很多教师对课前“导语”、教学过程的设计非常讲究,尤其是对“导语”的设计,经常别具匠心,让人印象深刻。但在在课堂结尾时却非常草率,最终将会影响的整体的教学效果,甚至导致一节课的整体感觉较差。鉴于此,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还要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趋完美,实现浑然一体的妙境。好文章强调“凤头、猪肚、豹尾”,同样一节好的历史课也需要精彩的导入,行云流水般的课程推进,更需要像一台压轴戏一样能够吸引学生心的课堂教学结尾。“豹尾式”结尾,才能让学生课后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达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此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豹尾”问题。

一、历史课结尾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后,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从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过程,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达到生成新知识,促进新发展的目的。由此看来,一堂好的课堂教学结尾有以下几个作用:(1)总结一堂课的内容,起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是课堂画龙点睛之笔。(2)为下一节课更好地教学做铺垫,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3)梳理知识,总结规律,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发展学生智力。(4)精心设计的课堂结尾,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能。

二、历史课结尾的几种设计

(一)点睛式结尾。教师寥寥数语,提纲挈领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学生通过老师的归纳,对历史知识能登高望远,纵观四海,留下宏观印象。这样达到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结尾。如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中国的筹备工作和开国大典盛况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先出示了一张幻灯片“人民英雄纪念碑及碑文”,生轻声感情朗读碑文后老师总结:她曾成了帝国主义倾销的场所;成了军阀混战的战场;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赌场。她曾遍体鳞伤,千疮百孔。每一寸土地都被烙上深深的血痕,每一张容颜都布满了惊恐的阴霾。山河在呜咽,松涛在哀泣,乌云笼罩下的中国在艰难的行进。为挽救沉沦的中华民族,无数先烈们折戟沉沙、浴血奋战--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熊熊烈火;刘胡兰宁死不屈的回音;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壮举,狼牙山五壮士气吞山河的豪气,让我们中华儿女呐喊、奋起。数十年的期盼,数十年的煎熬,数万万同胞的奋斗,终于换来了天安门城楼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啦”。其意切切,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对祖国的深重苦难史,不屈的斗争史和当家做主人的民族自豪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升华了本课主题。
(二)板书式结尾。一个完善的板书不仅在新课推进时起强化作用而且在课堂结尾是能带领学生重温刚才的精彩。如我在复习八年级上册《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南京条约》开始沦为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腐朽的封建制度
《辛丑条约》完全确立
落 后 就 要 挨 打
在设计教学结尾时我擦掉一些内容,让学生完成我的板书,并指出中国近代三大条约签订逐层加深的影响,以及根源来自腐朽的封建制度,从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这样既分析、复习了本课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得以充分体现。
(三)悬念式结尾。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生俱来,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深入发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所以课堂结尾教师应仔细分析上下课之间的联系,设好悬念,让学生迫切寻找答案,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如教学《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讲授了商鞅变法,我设计的结尾第一步先小结了本课,“经过变法,秦国强大了,国力大增,为以后吞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步启发学生,商鞅变法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结合你的历史知识沉淀谈谈你的认识,答案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揭晓。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式结尾。在历史教学中,由于现在中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面,灵活运用史料的能力,对特定史料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一节课结束时通过提问、板演、讨论、小测验、看谁抢答快等手段进行联系,以适应中考需要。

三、历史课结尾注意事项

(一)方法要多种多样,因时因地因材更要因人灵活运用,不可以死搬教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最好的方法,时间久了,学生也会失去兴趣,老师要经常变换方法,总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能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要系统,语言要精炼。40分钟的课,学生基本上已经处于疲劳期,并且即将下课,所以结尾一般不能超过五分钟。老师语言的精炼,设计的精心是老师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
(三)要加强师生双边活动,切忌变成老师的一言堂,唱独角戏。就是在结尾时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常规环节,结尾的设计远远不止这几个,获得的启发也远不止这些。“教无定法,贵得得法”。我们要知常晓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才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方式来。
【参考文献】
徐伟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21)。
马婕,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宁夏教育科研, 2010,(02)。
[3]赵子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及能力的培养[J].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1,(0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