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常态小学品德常态教学中有着理由及解决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6240 浏览:176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416
品德学科是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促进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常态下小学的品德课教学容易出现种种问题,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出教学中问题的呈现形式并找寻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增进品德教师对课程的准确认识和了解,实现品德常态教学的高效。

一、小学品德课常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特点体现不明显

目前,有许多小学都没有专门的品德老师,主要是由其他一些课的老师来兼任品德教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带有很浓的其他学科的味道。有的小学品德教师,虽然一直都从事品德教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带有很浓烈的说教意味,重在向学生灌输知识,讲什么内容都与品德挂钩,没有将品德和社会、生活进行很好的联系,因此不能激发小学生对品德的兴趣。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随意增加或减少教学目标,当教师增加教学目标时,那么教学内容就会相应地增加,有教学难度也会随之增大。当教师减少教学目标时,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减少和教学难度下降,使得教师不能完成预期教学目标。还有的小学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不到重点,对学生点拨不到位,只注重学生活动,而不注重将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积极地联系起来,所以使得课堂教学严重地偏离了教学目标。

3.教材内容解读不深入

许多小学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往往是讲到哪儿就看到哪儿,对教材的内容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清楚教材各个单元讲的是什么主题,每个单元的主题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和一个单元应该分几个课时。除此之外,许多小学品德教师更不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清楚哪些主题应该深入讲解,哪些单元主题只需稍微涉及一些就可,有的教师将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当做看图说话课来上,将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当做自读课来上,甚至将一些学生活动课内容变成了枯燥的讲授。还有一些小学品德教师没有下功夫研究教材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补充一些与教学不相关的内容,并且补充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所以使得上课的教学效率大大降低了。

4.联系生活不紧密

不管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都要求教师把学生生活作为基础,使学生将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然而,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只让学生记住书上的条条框框,而不鼓励学生将课本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导致学生认为书本上讲的知识跟自己完全没有关系,那只是别人的事情而已。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往往忽视课外的延伸,忽视让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道德认知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去,所以使得“践行”这一重要环节成为空话。

5.学业评价不科学

在小学,大多数教师对品德课不是很重视,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也开展得比较马虎。有的教师通过笔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笔试成绩给予学生评价;有的教师只是凭着自己对学生的印象对学生随意给出一个分数,这样的学业评价方式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还有的教师通过学生互评的形式进行学业评价。这些学业评价方式往往都不可取,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对学生的品德学习起不到很大的帮助。

二、小学品德常态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突出学科特点,准确把握目标

小学品德教师应该深入了解课程的性质,认识课程的基本特征。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生活作为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只有清楚这两门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教师才能够把握小学品德教学的主线,才能够在教学中主动地突出学科的特点。
品德教师要学习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理念,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学生生活中贯穿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积极地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此外,在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为了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目标,品德教师应该先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对每一个单元主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找出重点单元和非重点单元,确定好每一个主题单元应该分配的课时,再确定每一个课时的小目标、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整本教材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分解出来之后,教师不能够随意地增加或者减少教学目标,应该使得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对应,把握好教学的主线。

2.理解教材内容,了解教材意图

在进行品德教学之前,教师应该仔细地通读全套教材,梳理教材的编写框架准确把握教材的特色、体例、编写思路、知识的衔接和内容结构,做到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对整套教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还应该详细阅读各个单元,把握各个单元的主题和各个单元主题之间的联系,做到对各个单元的重点心中有数。比如,三年级品德教材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那么品德老师在讲解全本书的过程中可以将各个单元之间的主题联系起来,比如,第一单元讲的是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周围同学伙伴的关系,第二单元讲的是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的安全意识,第三单元讲的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家庭之间的关系,整本教材都是围绕个人的成长而展开的,因此品德老师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将各个单元主题联系起来,扩展学生关于成长方面的知识面,深化教材的成长教育主题。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单元的主题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体验教材上面所学的知识。

3.紧密联系生活,加强课内外结合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注重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从生活体验、行动和感悟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联系,开展活动,让学生将课上学过的知识真正地体现到具体的行动中去,从而让学生在行动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而良好的品德教育更与生活密切相关。“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我们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儿童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素材,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这一极具教育价值的“富矿”。例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教材《可爱的家乡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一些优秀的人物,感知家乡人的可爱,我布置同学们在课前搜集我们身边的、让我们觉得骄傲的家乡名人的一些资料、图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我县名人——侯勇先生写进了光荣榜。侯勇每年多次回到家乡,为家乡赣榆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言谈中,同学们无不流露出对侯勇先生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并表示将来长大了也要向侯勇学习,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德育的目的并不是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是要求学生把品德课堂上所学习的道德知识、价值取向渗透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儿童的课外生活,在儿童参与社会生活中践行道德认知。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教材《绿色小卫士》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太湖由美变污染的过程,学生的心情经历了一个有喜到悲的历程。但是这样并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德育目的。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家中生活垃圾的种类和数量,并在课堂上交流。接着通过趣味课件指导学生给垃圾分类,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变垃圾为资源。在课堂最后启发学生环保应从身边生活做起,并将垃圾分类利用的知识教给身边的人,使学生树立起做绿色小卫士的使命感。社会是个大课堂,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践行,并让他们在践行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行为习惯。

4.改进评价方法,做到科学评价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品德教学,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首先教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其次,教师要明确评价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最后,教师还应该开展多元评价和改进评价的方法,使评价多主体化和开放化。品德教育是个“慢”的艺术,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注定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所以,品德课上根据学生的笔试成绩给予学生评价,凭着自己对学生的印象对学生随意给出一个分数,这样的学业评价方式不可取。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将课堂上的道德知识、技能转化为个人的具体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通过科学合理的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一系列综合评价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评价,正确评定学生的品德成绩,才能实现以德育人的效果。
小学品德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个人修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提高小学品德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积极研究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真正地热爱品德课,并且从中受益终身。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