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大专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28822 浏览:132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书本、课堂、教师三者为中心,远离了生活世界和儿童世界,导致了学生发展片面化和能力低下化,违背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实际上语文学习是天然的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的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恐怕没有哪一个学科能比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的了。"所以,语文教学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向生活的相关领域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到课内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把语文教学拓展到学生生活世界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所学知识

学生不是带着一张白纸走进教室的,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学习基础,关注这些基础,利用好这一基础能够很好地把学习目标任务与其对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景、情、人、事、理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素材,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景导入新课,这样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语文课学习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如教学《风筝》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亲手制作风筝的过程,再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待学生兴趣渐浓之机,引入新课,看看同龄孩子们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去。

2、关注生活世界就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语文教学向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等方面的拓展、延伸和补充,是有所取舍的,为此,不但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间的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成为他们学习的起点,同时成为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多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水平,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目标空间。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就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老师只是提些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的需要,结合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又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就告诉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葡萄沟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葡萄沟的资料、图片;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喜欢跳舞的同学,还可以用舞蹈来表达对葡萄沟的热爱。个性差异营造一种开放、宽松、平等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各种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这一环境之中,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竞争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精神。
3、充分利用现实生活提供的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发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或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语文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在教材教学需要、学校同意的情况下,适时适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的某些场所,进行引导观察、体味生活、参与生活的现场教学。如和学生一起逛书店、看展览,一起去采访,搞社会调查。……….也可直接触及社会热点和焦点,如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素质教育等等。让我们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人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日记和作文。《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发表了一篇《上街看店名,逛街学语文》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写到,他们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街头,收集形形色色的店名,理解它们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还开拓了视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观察,增进了协作意识,而且,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语文学习也因此变的生动活泼起来,学校原创论文www.618jyw.com
与社会关系也密切了,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封闭在书本里,禁锢在屋子里,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室走进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都深深的体会到"语文与生活同在"。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让语文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使语文服务于生活

1、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的意识。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们有些教师还是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应试训练,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觉得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而不懂得在语文生活中用语文。试想,一个考满分的学生在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与人交谈,不会用文字自由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这种现象在我们的中小学中大有人在,他们合格吗?家长满意吗?所以增强学生用语文的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外,更应着眼于知识的应用过程,要强调学以至用,将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这样才能进一步通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生活质量。要用形象化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学了不用,知识就是"死"的,只有在实践中去运用、修正,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语文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从而增强学生"用语文"的意识。

2、多多创造学生"用语文"的机会。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儿不是对语文知识的反复讲解;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来锻炼,提高语文能力,而不仅仅是课内的操练;不但要注意学科内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运用,注意实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而且要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沟通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注意跨领域的综合利用。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指望事事都能立竿见影,所以要有长期的心理准备,要多给学生创造用语文的机会。
(1)课堂上让学生唱主角,以学生带动学生。我们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家访,发现家长对孩子包办代替太多,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我们的许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何尝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对家长的要求,更是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学生唱主角,亲自动手去实践。如班级办板报,我就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设计,收集素材,布局版面,自定主题,教师只做一些指导。让学生在实践锻炼和验证这些规律,从中老师可以发现一些有才有艺的学生,让这些同学带动影响其他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个展所长。
(2)以学校、家庭生活为主,辐射到社会生活。学校、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所以首先要在这两个场所创造学生"用语文"的机会。在学校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编演课本剧,学校阅览室向学生开放;召开家长会,让学生自己给父母写一份家长会的通知书,提倡学生每天和父母交流在校生活,向父母讲述今天所学内容,帮父母写信,月阅读各种说明书……继而向社会推进,如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后,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向环保部门提出建议等等。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就必须与生活链接起来,让生活为语文服务,让语文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路才能越走越宽,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