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朗读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训练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13987 浏览:587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的训练。

一、朗读既是一种技能训练,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自古以来,朗读就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法。古人特别强调在“读”上下功夫,朝夕吟读,甚至背诵,就会无师自通,文字读通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的确,在朗读的过程中,文章的脉络层次、语言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被理解、吸收。所以,我们对重点的句段,难以理解的地方,有欣赏价值的片段让学生多读,加深印象,便可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例如《林海》一课,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语言优美,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的写法。“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海边上不是泛着浪花吗?”“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些句子如果能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通过读感受景色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要比单纯由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析好得多。有人或许认为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太浪费时间,其实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所在。

二、正确的朗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林海》这篇文章词好句佳,假如我们在教学时,不让学生读书或不认真读书,不论教师讲得多精彩,分析得多么深透,课文中那些精美生动的词句,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一长串枯燥的文字符号,“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在他们头脑中也只能是一幅缺少色彩和动感的平面图而已。又如《林海》一文中的“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教师很难把这个句子讲得更传情,就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感情,以此把不可言传的感情读出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经常地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必将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618jyw.com
感情,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感水平,逐渐达到“如水入出,冷暖自知”的境界。

三、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写作

现在有小学生在写作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不会用词造句,不会构思行文,不会选词,不会写景,不会写事,不善组织材料等。面对学生们碰到种种困难,教师除了重视上好作文课外,还经常要求学生多看作文选集、课外书,其目的是要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积累词汇,模仿别人的写作方法,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其原因很多,但课堂上读的训练不足,读不到位,学生朗读的基本功差,在课外阅读中读不通,悟不明是主要因素。其实,小学语文课本中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段,特别是在结构上呈总分式、分总式等语段,或者是修辞上的比喻句、拟人句、对偶句等。如果学生在学校中能篇篇朗读,并选择重点欣赏,熟读成诵,把别人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积累的内在语言,并在适当的时候依照其形式进行写的训练,这样,写作水平就不愁提高不了。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两句大家熟悉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与“写”的关系。可见,读得好,才能写得好。

四、朗读要得法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要把心放在文章中去,一边读一边想。读到重要的或不太好懂的地方想一想,读完每个自然段想一想,读完全文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再想一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朗读,既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语汇,把课文中规范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譬如,有位教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2自然段中的长句:“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先指导学生说出每个词,每个短句在朗读时怎么处理,然后教师动情的示范朗读:“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读的缓慢、深沉;“不约而同”,读得急促紧张;“眼睁睁”,读得泪流满面,一字一顿;“顾不得擦去”,尽快地读,放开的读,泪水涌流。老师的动情朗读感染了学生,激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样,学生就进入了角色,读中既领悟到课文中语言的精华,几乎每个词语都有耐人咀嚼品味之处,思想又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大家感动得热泪纵横,儿童幼小的心灵得到美好的熏陶。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