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案《囚绿记》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22868 浏览:1055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2.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旨。

3.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体验。

2.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破题导入:
标题中的“绿”是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囚绿”?
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散文。
根据说文解字,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题目中的“囚绿”体现在文章的那些章节中?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后和被囚禁前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出文章线索。
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教师教学用书》上第一个用“寻绿”,我认为“遇绿”更符合文意,作者第一眼瞥见绿影选定这个房间而不是刻意寻找绿的。)
2.学习散文,要注意文中与标题密切相关的词语。本文中,作者对绿的称呼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请在文中找到它们的出处并体会作者对绿的情意的变化。
预案:作者对绿的称呼有“绿影”“绿色”“绿友”“绿囚”。
“绿影”出现在文中第4段,“绿色”出现在文中第5—8段,“绿友”在第10、14段,“绿囚”在第1

2、13段。

从“绿影”“绿色”的称呼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把“绿”还只是当做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经把“绿”当做有感情的朋友来看待。它已经从无感情的植物变成了有感情的人。作者的感情在逐渐地升温。
试用语言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二、美点赏析,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的角度:1.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的形容词和动词。如“焦”“牵”“伸开”“攀住”“舒开”等。2.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3.多种表达方式。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以及记叙、描写。使文章灵活、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最好能作评点。
评点示例: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评点:运用排比比喻手法,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
2.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评点:用排比句式,突出表达了作者看着绿枝茁壮生长时无比激动、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从“伸长”“攀缘”“舒放”,层次递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又舒展自如。

3.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评点:把绿色比喻成小鸟,以动态写静态,赋予绿色以勃勃生机;“歌唱”凸显了欢喜,变视觉为听觉,感受绿色和“我”对语。

三、感受绿的形象,探究写作意图

1.囚绿前的形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怎样看待对“囚绿”的行为?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伤害。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给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你能找出文中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吗?补充介绍背景及作者生平。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1937年),烽烟四逼中的旧都(北京)。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4.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作者怎么看?由此引发你什么感想?

①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②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5.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①抒发了对于象征着生命与自由的绿色的喜爱之情。
②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渴望自由、坚贞不屈、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③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爱,有时是一种伤害!
④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各抒己见,归纳总结,第四种说法比较符合文意,但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刘长春《陆蠡故居》
【教学反思】
这篇设计在我校同课异构大赛中获一等奖。主要原因是独立刻苦钻研教材,散文教学注重语言的品味,使得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自己下水写写小诗,借班上课,调动学生读写的兴趣。
【板书】
囚绿记
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生命、希望,追求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战精神
李晓霞,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桐城。责任编校:舒 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