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朦胧诗朦胧诗文化价值选题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5216 浏览:169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朦胧诗,开启了中国新文学尤其是新诗创作的新纪元,当初在文坛引起激烈的论争,最终还是被人们静悄悄地以欣赏和赞扬的口吻,立场鲜明地写入文学史。朦胧诗的文化价值在于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关键词 朦胧诗人本性批判性文化价值

一、朦胧诗产生的背景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的订报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方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代以后,它在诗坛上乃至文学界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关于朦胧诗潮的起源问题,一般的文学史书者以1987年北岛、芒克等诗人在北京创办的《今天》诗歌杂志为其发源的标志。其实《今天》杂志的创刊只是朦胧诗潮从“地下”转入“地面”公开状态的一个转折点,早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革命样板戏”是公开文学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618jyw.com
中最为显赫的作品,但年轻一代中的敏感者已开始萌生了自己的独立意识。朦胧诗潮发生这时,民族和国家刚刚从混乱的局面中摆脱出来,且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黄翔、食指、白洋淀诗歌创作。这些“潜在写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制约而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想象与思考之中,并由些显示出人性与艺术的觉醒。”与考作家们借重自己精神资源不同,年轻一代的反叛者更多的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刺激。

二、朦胧诗的文化内涵

1、人本性
“”时期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的一个失去理智的、疯狂的文化恐怖时期,大批的进步文化思想及其优秀成果都被当作“毒草”而加以无情地摧残和蹂躏。之所以人本主义文学思想在这一时期仍然得以延续,之所以“朦胧诗”在这一时期仍然得以产生,在理论和实践上讲,首先在于,人本主义作为人的精神现象,并不会因为某种异已力量的压抑而消失,相反,的激化只能使它更加顽强地凸现出来,并使之形成一段思想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诗潮诗歌就是这种压抑激化的产物;其次,五四以来的人本主义文传统和一部分外国文学作品滋养了当时的那一批青年诗人。尽管当时绝大部分进步文学书籍已被列为“禁书”,但正上那些被查禁的“黄皮书”,却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些青年中引起了“地下阅读”的热潮并从一些西方现代派诗歌等作品中学到大量崭新的表现手法,这是“朦胧诗”的艺术源泉;第三,之所以朦胧诗派能够实现对五四人本主义文学承接,其直接原因在于当时“上山下乡”运动中一批知识青年的警醒,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和对一代青年命运的关怀为新诗潮的萌芽提供了机缘,这便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论战中所谓的主体性的觉醒,才使新诗潮诗歌选择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当时的极“左”思潮决裂并对之批判,便成了朦胧诗先驱的使命。
2、批判性
“”十年荒废了新诗潮诗人的青春,使他们成了“被废了的一代”,他们在反思中也逐渐认清了自己那一代人所应入的和能够处于的位置,那便是“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为后世提供历史的见证,也便是他们的人生价值之所在。

三、朦胧诗的文化价值

朦胧诗潮发生之际,民族和国家刚刚从混乱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尚且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朦胧诗群更多地传承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情结和敏感的时代意识。“意识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声唱出来”,“反映拳时代精神的艰巨任务,已经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今天诗群”自一诞生,就表明了他们将以国家、历史、时代为已任,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及批判意识。当“”十年的噩梦结束以后,“”残存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伤痕”终于得到了宣泄的机会和可能。《今天》诗群如惊雷一样震破整个沉闷僵硬的诗坛之后,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指出这种新的诗歌有“晦涩怪僻”的倾向,“让人读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他送这种“永远无法以索解的‘迷’一个雅号——朦胧诗。”李丛中甚至否定了朦胧诗之为诗的事实:“诗到了只有作者亲自出面才能解释清楚的地步,诗就不是诗。”朦胧诗对已然习惯既有诗歌程式和浅白趣味的读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80年代前期北岛曾说:“我们做好数十年的准备,就这样封闭的写下去。”而舒婷则以先驱者和献身者的姿态承诺:“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我们读得不很懂的诗,未必是坏诗。我也是不先赞成诗不让人懂的,但我主张应当允许有一部分诗让人读不太懂。”
当诗人用崭新的诗篇,崭新的审美意识安突破、粉碎某种业已成为习惯的、机械的接受方式之后,诗人和读者将获得再生。朦胧计终于在一批批诗人和现论家们的坚持下站稳了脚跟。朦胧诗因其富于革命性的尝试赢取了自身的价值,开始向他们的前辈树起了反叛的旗帜。在特殊历史环境与条件下产生的“朦胧诗”,是受伤一代人的情感结晶,它深刻地展现了一代人的心灵印记与人生档案。当他们以全部的青春作为代价,承受着社会的欺骗、亵渎、出卖之后的迷惘和痛苦时,从负面上获得了一种原本不应得却难得可贵的财富,他们在精神迷途中寻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广阔天地。这种精神的获得,要先建立在揭露黑暗的否定性情感和社会批判的基点上。他们以悲壮的姿态,直接承接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就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权的崛起,诗人圣洁、高尚的爱情观念和勇于表现爱情的非凡气质,又是一种平等与独立的人格宣言。
参考文献:
席云舒:《论“朦胧诗”》,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3]丁力:《古怪诗歌质疑》,诗刊,1981年第3期
[4]李丛中:《朦胧诗的命运》,作品,1981年第3期
[5]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