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灵活选择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35384 浏览:1599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源于:职称论文www.618jyw.com
同层次的学生,在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灵活选择方法,使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制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在快速发展,在不同年级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不能固定化、模式化,而应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现实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新授课中,教师常常通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对事物、情境的演示,或借助于实物、模型等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直观感知和理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物钟,并仔细观察思考:钟面上有什么?学生仔细看后,有的说: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又长又细,一根又短又粗。有的说:钟面上有12个数,是从1到12。还有的说:12个数正好把钟面分成12个相等的大格。此时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钟面,对学生的发言适时总结,并告诉学生:又长又细的指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指针叫时针。由于有了前面实物观察的基础,学生马上就记住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接着通过教师演示的方法告诉学生在钟面上整时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自己拨一拨、说一说,进而理解整时的概念。之后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场景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里,如果没有实物钟面及多媒体画面的支持,要想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在低年级学段的教学中,演示法和操作法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对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讲,无意注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制力明显增强,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大为提高。对于他们来讲,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他们可以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此时教师没有必要像对低年级学生那样步步都予以引导,更多的是扮演着一种合作者的角色,常常只需对学习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即可。

二、决定教学方法使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特点。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不仅要重视“活动”的作用,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展开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算术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计量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将这几个方面分为两类进行分析:(1)算术和代数初步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里,与其他几个方面的内容相比,算术的体系可以说是相当庞大的。从算术历史来看,其内容是古代的成人包括数学家研究的对象,范围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和比例等,这些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一系列的算术知识组成了大的系统。代数是由算术演变来的,是在算术中“数”与“运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算术中,只有具体的已知数才能参加运算,而在代数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可以参加运算”。算术中的运算定律及有关运算性质在代数式中同样适用。这些特点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有重要的影响。低年级学生受心理发展水平制约,只能接受一些简单的、直观性强、容易理解的知识。在算术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容易感知的材料,多采用演示、操作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年级段,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在教学新的内容时,如果这些新知识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就能顺利接受时,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原有知识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知和旧知的联系,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经过几年的学习,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算术基础,学习新知识时更多的是依靠已有知识做铺垫。此时讲解、谈话和讨论应作为主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维的活动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它要以分析数量关系等算术知识和解简单方程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具备了这个基础,教师只要让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答。这里用讲解谈话的方法就可解决课题,需要强调的仅是对格式的要求。(2)几何、计量、统计的初步知识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研究的是空间结构及性质;计量研究的是实现单位统一,使量值准确可靠;统计研究的是对客观事物数量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这几个方面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小学生学的都是它们的初步知识,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素材作为活动内容,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探究的策略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用演示法或操作实验法呈现实物、模型或挂图等,不仅能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唤起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而且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用课件投影出一幅班级座位图,要求说出“小军”的位置。学生说完自己的表示方法后,我对照屏幕上的图告诉他们“列”和“行”的概念,在每一列和每一行对应的位置出示第几列或第几行,说明第5列第3行用(5,3)表示。学生听着我讲,再对照图看,立刻一目了然,懂得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接着用班级里的实际位置进行练习,有说的,也有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牢牢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以上这些内容,教师如果只是进行空洞的讲解,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必须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另外,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更多的是综合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都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发挥各种方法的合力。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在使用一种方法教学新课后,往往都会伴随着相应的练习,也就是练习法的使用,以及不同方法的配合使用。相信只要认真钻研,合理使用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