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移多补少由“感”及“理”,移多补少

更新时间:2024-01-11 点赞:12098 浏览:481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中,安排了平均数的教学。平均数作为一个虚拟数,在统计和实际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又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在教学中,尤其受计算过程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把平均数和平均分混淆。为此,我在教学人教版三下的《平均数》时,从“移多补少”这一重要本质出发,让学生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片段:
片段一:初步感知——我看到了得到“平均高度的过程”
教师出示一个盒子,被平均分为3份,每份都装有高度不同、颜色不同的豆子。(如下图)请学生观察后标出每种豆子的高度。
师:猜一猜,如果把中间的挡板抽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猜测。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看谁猜得准确。注意观察,这三个地方的高度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源于: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师:说说,这三个地方的高度是怎样变化的?
生:高的变矮了,矮的变高了,最后变得一样高了。
师:那这个高度是原来红豆的?绿豆的?还是黑豆的?
生:都不是。
师:那我们给这个高度一个新名字,叫做这三种豆子的平均高度。谁能完整地说一下,这个平均高度是怎样得到的?
生:高的变矮了,矮的变高了,最后它们一样高了,这个高度就叫做它们的平均高度。
片段二:动手理解——我做到了“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每组三种卡片,三角形7张,正方形3张,圆形8张。
三种卡片有的多,有的少,你能想办法让这三种卡片的数量一样多,也就是知道平均每种卡片有几张吗?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摆卡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汇报不同方法:
摆一摆。学生边摆边说。
师:你发现了吗,他们刚刚移动了哪些卡片?
生:移动了三角形和圆形。
师:为什么要移动这些卡片?
生:因为这些卡片多。
师:给了谁?为什么?
生:给了正方形,因为它少。
师:最后呢?
生:最后数量一样多。
师: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移多补少”。最后可以看出,每种卡片数量一样多,都为6张。
片段三:理性思考——我算出了“平均数”
学生已经分小组计算完自己小组的平均身高。
师:我们刚刚都会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了,那么你会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吗?应该怎么算?
生:先算大家的总身高,再除以全班的总人数。
师:大家同意吗?可是要把全班同学的身高都加起来,很麻烦。那你能估计一下,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会和哪些同学的身高比较接近?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结论:应该和中等身高的同学比较接近。因为所谓平均身高,就是假设让高的同学变矮,矮的变高,最后大家一样高。所以,平均身高一定比高的要矮一些,比矮的要高一些,只能是和中等身高的比较接近。
反思:以上三个片段,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移多补少”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片段一,用盛有豆子的盒子进行演示,让大家直观地看到,当中间的挡板抽走后,里面的豆子“移多补少”最后一样高,这是一次借助于生活经验和直观演示得到的感性认识。片段二,把三种数量不同的卡片进行重新摆动,使得每种卡片数量一样,让学生不得不把卡片“移多补少”最后一样多,这一次是动手摆一摆得到的直观经验,而这一经验会经过算式得到理性思考,从而完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片段三,在学生有了计算小组平均身高的巩固练习后,估计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则完全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理性思考。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伴随着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知识的本质,和学生一同经历由“感”及“理”的过程!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