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浅析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实效性提升生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7153 浏览:238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标准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践行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手段。柔性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引入将促进高校教育管理者在观念上的转变和模式、手段上的变革。文章将在现有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构建新型柔性教育管理平台进行有益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柔性教育管理实效性
[作者简介]孟令权(1978-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吉林四平13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吉林省四平市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的研究”(项目批准号:四科合字[2011]30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0年吉林省四平市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基于服务地方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批准号:四科合字[2010]16号)的部分研究成果。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52-01

一、背景及现实意义

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促使新一代大学生对于教育本身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甘愿充当“逆来顺受”的“乖学生”,而是强烈地表现出自我意识、人权意识和意识,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竞争和效率、自我保护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其前所未有的意识、自我意识、财富观念等正以独具时代特征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他们越来越趋向于自我认识社会和世界、自我评判和选择,不再是被动地听从和接受,其独立意识显著增强。随着高校就业分配“权力”的丧失及国家资助力度的提高等,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话语权”也逐渐丧失。另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时常涌入“围墙”不断“倒塌”的大学校园,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志和行为的波动期,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非主流化倾向,使得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于懵懂期的他们更容易被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和西方的价值观念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迷失自我。
因此,高校应该顺应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要求,加快观念的转变和工作方法的提升,积极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先进理念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发掘适用的教育管理理念、手段和模式,并进行纵向的深入开发和实践,使其有效融入我们的教育管理体系中来,最终实现其“本土化”。近年,随着柔性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引入,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改善教育管理环境和效果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柔性教育管理的内涵、核心特色及实施的必要性

“柔性管理”理念是相对于制度化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程序化的“刚性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强调灵活性和软性控制。它是在充分尊重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和手段作用于人的深层内心,通过细雨润物、潜移默化使组织成员逐步认同并接受组织价值观、目标和要求,形成内约束和内驱动力,进而将其外化为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其预期目标的实现不是依赖于声色俱厉而是出于人的自觉自愿,遵循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自然而然地实现教育管理效果。其内涵在于“以人为本”,其核心特色在于“以柔克刚”。
柔性教育管理理念的引入,有利于我们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管理手段,提升我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1.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在思想、行为和道德观上的成熟与发展都是一个在“好”与“坏”矛盾的两个方面此消彼长的,我们应该深刻挖掘学生的人本需要,以“爱”之名作为我们教育和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关注他们的诉求,给予他们尊重,欣赏他们的作为,并赋之以不断地激励。通过实际行动感染他们,获得他们的尊敬和认可,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理性和价值认同,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制度和理念的内化,转化成个体的主动要求,并实现其转化的长久性和对不良因素的克制。
2.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需要。以往的刚性教育管理制度的好处就是框已经画出来了,一旦超越范围,哪怕是非主观的,也将受到既度的处罚。从表面看来这是“有规可循,依法办事”,但实质上却是一种以放弃人性教育管理体系的孕育、牺牲长远教育利益为代价的不负责任的教育管理行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不仅缺乏较强的说服力,而且教育管理者的权威性和信任力也会受到极大地挑战,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提升教育管理成效和降低教育管理成本的需要。在传统教育中,教育管理者投入大量精力在舍务课堂检查、评优罚劣的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繁重的工作中,由于其师生配比不足,管理者应对如此多的问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引入柔性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手段不仅仅是一种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更是通过柔性教育管理手段的引入,加速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提高教育和管理成效的同时,减少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成本。

三、提升教育管理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1.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变革决定了各主体间的角色变化。教育者应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将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作为促进和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根本出发点。转变观念,以服务者的心态深入开展学生的教育和服务工作,通过提供完善的成长成才指导、心理健康疏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内容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和效果。
2.营造的教育氛围。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办学的目的和宗旨,在个人需要得到满足或疑虑得到充分解答的基础上,逐步意识到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实质,促进其对学校决策的接受和支持程度,进而与学校发展形成协调一致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主动参与学校及个人的发展设计,最终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推动力,达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教育管理目标,实现教育管理功能的自主发挥。
3.优化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随着学生自我意识、意识的增强,以往“命令式”的教育管理方式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实际工作中,应突出“我参与我进步”“我参与我受益”等意识氛围的营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干部体系进行积极宣传和动员,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和鼓励、表扬等手段,把“强制性”措施弱化为基本秩序保障“工具”,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强制性”措施本身是对自身成才的教育环境和平台得以稳定和发展的保障,其实质是维护自我利益,以此逐步认可“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并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参与“秩序”的维护。
4.构建实效的柔性教育载体。有效教育载体的建设不仅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极大减少教育成本。当前,具有“”色彩的社团和组织正逐渐被“民间”协会所替代,究其根本是后者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和活动形式灵活多变。但“民间组织”的兴起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缺乏核心目标和教育内涵,盲目和冲动性过强,甚至会使参与者“误入歧途”的现状。教育者应积极反思,深入思考和分析各类“民间”社团吸引学生的关键因素,通过吸收和融合其有益经验,构建起大学生真正喜欢、乐于接受、积极参与的新型教育载体,逐步实现教育主动权的回归和教育方式、效果的提升。
5.切实加强教育主体的自身建设。高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其教育环境和教育者的一言一行足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应积极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使既定的政策和规章得以严格实施,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和管理风气;教育者自身更要从己做起,真正做到“师者有其范”,主动摒弃和抵制不良的风气,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积极挖掘、创新工作方法和平台,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懈努力。
总之,高校教育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既是学校教育管理目标实现和教育层次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观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更新教育和管理理念、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个人潜能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美)弗兰克.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M].蒋一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