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标优化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14303 浏览:589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理念不仅关注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习过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效果的高低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本文从深入浅出活跃气氛,直题曲问加深理解,化整为零启迪思维等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优化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新课程理念不仅关注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关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名言,道出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中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因此,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本文就如何优化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谈几点做法。

一、深入浅出,活跃气氛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一次公开课,我上的是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学生是刚进校门的初一新生。我问了一句:“文章设置了几个意境来表现主题的呢?”孩子们没有一个举手,十分茫然地盯着我看。我知道情况不妙,立刻换了一种说法:“幼年时我们都十分依恋自己的妈妈,当我们变成一朵金色花后,怎样来依恋妈妈呢?”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了,“跟妈妈做迷藏”、“看妈妈读书”、“欣赏沐浴后妈妈的美”、“帮着妈妈掌灯”---语言的浅显,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教小说《范进中举》一文时,要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我从较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
深入浅出,深题浅问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这里说的“浅”,绝非“肤浅”,而是带有深意的浅语。这是教学语言中平中见奇的功夫所在。

二、直题曲问,加深理解

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直题曲问”,来帮助学生理解,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
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孩子七八岁就跟着愚公移山,他父亲会同意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理解了“孀”这个字的含义。分析《白毛女》的戏剧冲突时,如果直接提问:“《白毛女》一文表现了怎样的阶级对立?”这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如采用曲问法:“杨白劳躲债回家带回了几件年货?”“这和黄世仁家形成了怎样的对比?”这样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幡然顿悟:杨家贫寒凄苦,苦度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度除夕。这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经济中严重的阶级对立,激起学生对纯朴忠厚的贫农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凶残狡诈的剥削者的愤恨,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对于有些复杂深难的问题,不能“直题曲问”,而要“曲题直问”。如《七根火柴》一文在解决自然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时,涉及侧面描写、烘托手法,比较晦涩,学生会感到茫然,不如改为直问:“这一段环境描写的文字有何作用?如改为风和日丽的天气的描写,效果有何不同?”学生通过直问会明白描写冷风、浓云、暴雨、冰雹、烂泥等恶劣环境是为了烘托无名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舍不得用一根火柴,将全部保存的火柴转交部队的高大形象,表现出一心想着革命、一心想着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方法才能缩短问与答的距离,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对迅速解决问题很有好处。

三、化整为零,启迪思维

授课时不在于多问少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顺藤摸瓜,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比如《老山界》一文,在解决课文的中心“本文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质”时,可把握文末一句话“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抓住这一“难”字,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难’表现在什么地方?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的?”学生通过阅读就会找出答案:“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而红军战士又是以苦为乐,等闲视之,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表现了红军战士勇敢、镇定、豪迈、乐观的精神。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智慧的溪流。”教师通过提问,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在课堂提问中,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如果仅仅把提问局限在学习好的几个同学身上,未被提问的同学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违背了教学的宗旨。(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有的学生想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低头或逃避老师的目光不想回答。因此教师提问后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提示与探询、鼓励是必要的,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课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618jyw.com
堂提问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但是只要我们做课堂提问的研究者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加强研究就一定能够优化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0期
[3]孙春成著.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4]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