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6037 浏览:205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自1904年颁布实施癸卯学制开始设置小学科学课程至今,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对指导当今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课题是当前学校科学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小学科学课程理论建设、教育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现在与未来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时间跨度涉及到从1904年到今天,中国近现代约100多余年的时间,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一百多年来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并对未来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课程做出了远景|教学论文范文|展望。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仿日阶段、仿美阶段、学苏和独立发展阶段以及受多国多元理论影响的阶段。在简述四个时期的科学课程时,我们着重分析了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内容,并扼要分析了每个时期科学教材的一些特点。概括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近代小学科学课程以1904年颁布实施癸卯学制为标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癸卯学制颁布前,各位有远见的开明知识分子和资产价级维新派的教育主张和课程实践,以及清末教会学校中的小学科学课程,洋务学堂的科学课程,为癸卯学制规定的体育课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这是我国近代小学科学课程的渊源。清末民初的小学科学课程模仿日本,深受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影响!(2)1922年学制和课程改革,是我国近代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奠定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现代化基础。这次课程改革实现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从“格致、理科”到“自然”的奔腾|教学论文网|,从模仿日本转向学习美国,杜威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取代了赫尔巴特课程理论而影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在我国近代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及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整体上从简单模仿进入到自我创造的发展阶段,并随着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备,小学科学课程逐步走上了科学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3)新中国初期小学科学课程全面学习苏联,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转向,深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以知识为中心编排,重视知识的逻辑,严重忽视了儿童!中苏关系破裂后,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走上了自我探索的道路,但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并未立即消失,甚至一直影响到今天。十年“”给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小学科学课程受政治影响严重扭曲!(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完成了过渡时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课程体系,进入了受多国多元理论影响的阶段,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再次面向世界。世纪之交,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开始进入起步阶段,小学科学课程实现了从“自然”到“科学”的蜕变,从“教授自然基本知识”转向“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5)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演变,受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深刻影啊和制约。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统治阶级,就编制出特点不同的小学科学课程。开放引进对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演变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6)社会、儿童、知识三大要素作为外在动力,深刻地推动了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的演变发展,但外在动力只能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在动力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小学科学课程内部的一些最基本的矛盾或关系,构成了小学科学课程演变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了小学科学课程演变发展的内在逻辑。(7)小学科学课程的统一性和灵活性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两者都是社会、儿童、知识三大要素发展需要的反映,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是在保持国家对体育课程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灵活性。(8)一百多年来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呈现了“拿来主义—本土化探索—再度国际化”的三阶段发展模式。(9)我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演变,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关键词】:格致自然常识科学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6Abstract6-13第一部分引论13-22第一章导论14-221.1研究的缘起和意义14-171.1.1研究的缘起14-161.1.1.1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现实问题的思考14-151.1.1.2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关注15-161.1.2研究的意义16-171.1.2.1理论意义16-171.1.2.2实践意义171.2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17-191.3研究问题和研究概念的界定19-201.3.1研究的问题191.3.2研究概念的界定19-201.4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20-221.4.1研究方法20-211.4.2研究框架21-22第二部分本论22-120第二章清末民初的小学科学课程:仿日阶段(1904—1922)23-392.1清末格致科设置的历史背景23-272.1.1国际背景232.1.2国内背景23-272.1.2.1开明官吏和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西学思想为格致科的设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4-252.1.2.2洋务教育的实施为格致科的设立提供了实践基础252.1.2.3教会小学的实践为格致科的设立提供了催化剂252.1.2.4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为格致科的设立奠定了制度基础25-272.2《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小学科学课程27-322.2.1清末小学科学课程(格致)的设置27-282.2.2小学科学课程(格致)的目标28-292.2.2.1清末的教育宗旨282.2.2.2清末小学的培养目标28-292.2.2.3清末的小学科学课程目标292.2.3清末小学科学课程(格致)的内容29-322.3民国初期(1912—1922)的小学科学课程32-382.3.1民国初期的小学科学课程(1912—1922)33-382.3.1.1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33-352.3.1.2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35-362.3.1.2.1民国初期的教育宗旨352.3.1.2.2小学的培养目标352.3.1.2.3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35-362.3.1.3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36-382.4小结38-39第三章民国后期的小学科学课程:仿美阶段(1923—1949)39-743.1壬戌学制产生的背景39-413.2壬戌学制时期的小学科学课程(1923—1949)41-613.2.1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41-443.2.2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44-613.2.2.1民国后期的教育总旨及小学的培养目标44-453.2.2.2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45-463.2.2.3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46-613.2.2.3.11927年前的小学科学课本46-503.2.2.3.21927年后的小学科学课本50-613.3中国领导的小学科学课程(1927—1949)61-713.3.1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历史背景61-633.3.1.1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61-623.3.1.2对学习西方的反思623.3.1.3中国的革命实践与教育实践62-633.3.2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小学科学课程63-713.3.2.1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63-653.3.2.2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65-673.3.2.3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67-713.4小结71-74第四章新中国初期的小学科学课程:学苏与独立探索阶段(1950—1977)74-954.1新中国初期的历史背景74-774.2新中国初期的小学科学课程77-934.2.1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77-794.2.2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79-934.2.2.1新中国初期的教育目标和小学的培养目标79-814.2.2.2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81-824.2.2.3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82-934.3小结93-95第五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小学科学课程:受多种理论影响的阶段(1978—今)95-1205.1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背景95-975.2改革开放以来的小学科学课程97-1175.2.1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97-1015.2.2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101-1045.2.2.1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101-1035.2.2.2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103-1045.2.3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104-1175.3小结117-120第三部分结论120-133第六章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的分析与启示121-1336.1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的分析121-1286.1.1小学科学课程名称的演变121-1236.1.2小学科学课程课时演变123-1256.1.3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125-1276.1.4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演变127-1286.2对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的反思128-1306.3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未来走向130-1336.3.1课程名称将由"科学"改为"科技",或科学"与"技术并存130-1316.3.2课时在小学各年级总课时设置中的比例将大大增大131-1326.3.3课程目标将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1326.3.4未来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将及时更新132-133第四部分余论133-134参考文献134-137附录137-167致谢16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