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上好运用多样式教学策略上好中学历史课科研方法与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17957 浏览:735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样化方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以讲为主,甚至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史实和现成的结论,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丧失,而且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笔者在这几年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课堂讨论法、编演历史剧、历史调查与访谈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讨论法的运用

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而且在讨论中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上册《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中,美国内战前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最终成为战争的起因,这个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这一问题是否领会将直接影响到对南北战争的重要历史作用的认识,以及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理解。但是,教材表述相对简约,学生经济学的知识又比较缺乏,这些都成为学习这段历史的“拦路虎”。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课前我设计了“美国南北战争可以避免吗?”这样一道历史讨论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史料充实教材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谁讲得最好,谁将获得“历史最佳分析员”的称号。接到任务后,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兴致勃勃地查资料,作记录。一周后,我组织了这堂讨论课,课堂上大家围绕着“内战爆发前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两种经济制度的存在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发展是利还是弊?”“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到底产生了什么矛盾?”等问题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互相讨论、分析中,自然地得出结论。通过本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在讲授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这一课时,对萨拉热窝事件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我首先指导学生以记者的身份,结合书上的知识,模拟进行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报道,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讨论并畅谈对萨拉热窝事件的看法和认识。大部分同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学对这一事件持同情、肯定、支持和赞赏的态度,而少部分同学则对这一评价原则提出了挑战:认为萨拉热窝事件是个人恐怖活动,给世界带来灾难,应该否定。大家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学生认识到萨拉热窝事件作为突发事件而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斐迪南夫妇的死对世界局势真的这么重要吗?”激发学生一起探讨大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即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出现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通过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判断与分析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编演历史剧的运用

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历史课?历史课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我国最早留美攻读世界史的教授何炳松认为,历史课关键“就是要使得过去能够‘活现’出来”。所谓“活现”,就是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编演历史剧,就是一种很好的“活现”途径。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进入到历史短剧、历史人物的意境之中,无论是获取知识、相关材料,还是解决难点,都亲身尝试、探究,从中来体验和感受所演的角色,并通过角色的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历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课时,进行了编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接到任务后,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兴致勃勃地查资料,写剧本,分配角色并排练,编排了两幕历史短剧。我引出课题后,由学生装扮的“历史老人”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历史情境。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统一”两幕历史剧的展示,使生动的历史场景呈现于眼前。表演者劲头十足,旁观者看得津津有味。上完课后,大家普遍反映这种上课形式很好,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历史中来,觉得历史就在眼前,仿佛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学习历史。通过本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加深了对汉武帝“大一统”的认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历史调查与访谈的运用

历史调查与访谈这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以往静态的历史教学面貌,使历史教学成为充满活力,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整合起来。它能使学生获得大量课本上得不到的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就采取了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学生们的兴趣选择,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组,然后让他们去进行社会调查与访谈。一组同学调查“大跃进”运动的具体表现,并思考“大跃进”运动的一些做法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危害?另一组同学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况,并思考怎么评价它?每组要确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有明确、适量的分工,确保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在调查过程中,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兴趣都很浓,有的同学从家里拿来了录音机,有的同学拿来了摄像机,有的同学负责采访,有的同学负责记录,对遇到的问题,大家都能够认真地思考、分析。调查完毕后,各组都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汇总、统计和分析,各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了本组的调查成果,全班同学针对汇报成果,围绕着“‘大跃进’运动的一些做法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危害”“人民公社化运动该怎么评价”等问题,积极踊跃地进行发言,在争论中,大家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实践中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达到统一。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建构了学生认识上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推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情景,最终使学生理解特定的历史现象,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只有根据具体情况,以学生为本,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给学生新颖多变的刺激,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一起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马甸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