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型高校: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6566 浏览:224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习型社会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参与至关重要。高校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领航者,提高高校综合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转变高校管理模式,用“学习型管理”理念指导学习型高校建设,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高校;领航者
1009-4156(2012)12-004-03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及其特点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念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来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

(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发展由来

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在1968年首次提出“学习化社会”的概念。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的著名报告,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个概念,把学习化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系统地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之后,这个理论开始发展,并被许多国家采纳,如美国、日本、新加坡和德国等发达国家。
其实,这种构建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理念在中国的教育文化中由来已久。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吸引来社会各个阶层的学生;民国时期,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目的在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发展了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全民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以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实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完善,这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其特点还可被具体表述为:第一,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主动要求,人们具有学习和受教育的平等性。第二,学习型组织普遍存在,包括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等。学习和教育具有在空间上的开放性及时间上的终身性。第三,学习型社会与生活紧密相关,学习是一种大众参与的社会性活动。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学习型社会的建构中,高校应当成为其重要的提供者和服务者。

二、高校为何会成为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一)高校有传播知识、科研创新、培养人才的职能

高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科研机构等是传播知识、科研创新和培养人才的枢纽机构。加利福尼亚大学前校长克尔(Kerr,1972)曾经指出:“知识是社会的中心,现在有更多的人和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它。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不可逃避服务的责任。”的确,高校在知识的创造、积累、加工、传播和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不仅要保存和传递知识,同时还要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人才。人才资源的质量与创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和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光荣使命,这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

(二)高校是大众教育的加油站,也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

据研究,人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年限大体是:农业经济社会,受教育年限为14岁左右,相当于初中教育;工业经济社会,受教育年限为22岁左右,即大学教育;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不仅要求青少年接受教育,所有人一直到老都需要学习,需要终身受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高等教育行动宣言》提出,必须保持、加强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并在各个层次和各种方式上采取综合手段使高等教育向所有人终身开放。这就意味着,在学习型社会里,高等教育将越来越走进大众生活中,终身教育也将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一个新职能。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富余的师资和设备资源都可以被充分利用。

(三)高校是社会的服务者,有奉献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践等,不仅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自身也在基层的实践锻炼中健康成长。他们展现出的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对历史使命的积极回应,对时代责任的勇于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肯定。最根本的是,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即“利用其拥有的最卓越的精英人才、体现人类文明的丰富学术成果,对社会主流思想和观念、对社会体制的运行和发展、对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正误,做出准确、公正的评判,同时对社会的愚昧、落后、倒退、保守、专制等现象进行深刻的批判,引领社会发展”。在学习型社会中,高校更应当承担起奉献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三、高校如何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领航者的作用

(一)充分利用高校的综合资源

高校有着精良的实验设施、集中的学习场地和完备的信息系统。高校也是教育和科研的中心,有一支具有高学历、高智力、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这些都是高校的宝贵资源。
1.提高高校固定资产,即教学设备和房产的利用率。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室利用率在60%以下。据统计,我国高校仪器设备中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在学习型社会的氛围下,高校对内应当开发固定资产的利用潜力,通过制定相关使用制度,让教师和学生能有更多机会使用这些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实验室、图书馆等,为其教学研究和学习探索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部分资源也应适当对社会开放,允许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通过一些申请程序,有偿使用校内仪器设备、借阅图书馆内的藏书。通过“错开普通教育资源利用的高峰期,利用学校寒暑假、节假日、周末,充分利用学校的闲置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时间资源”,举办讲座、读书会、学术沙龙、培训班等,为大众提供学习活动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让校内和校外积极互动起来,共同加入到“全民学习”的热潮中。2.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其师资力量。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及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习型社会更是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科技和知识的更新速度飞快,教师也只有与时俱进,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更好地面对同样有着广博知识的学生。教师的职能从原来的“知识施与”变为“教育交往”,师生关系必须成为开放、平等的式师生关系。同时,大学教育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而向校外延伸,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连成一体,教师也要突破以前的角色,成为新型、开放的交流者。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承担起提高我国公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的社会责任。在远程教育、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社会培训、社区教育、送教下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型社会不仅仅要求对知识的方便获取,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社会为广大的青年学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课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必须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等四个支柱上。这就要求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努力过程中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今天的高校早已不再是独立于尘世之外的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新时代下的高校学生不仅要把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谱写在校园里,也应把甘于奉献的火热青春挥洒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
1.志愿活动或义工工作应该是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的一项实践活动,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志愿者本身就是一种有着利他主义和慈善精神的符号。近年来,我国高校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把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服务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文明理念,倡导互助精神,营造和谐环境,为学习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高校要组织学生走人基层、深入农村,感受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现实意义,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报告。高校要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为学习型社会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社会调查,促进广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广泛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要联系自身的专业学习,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未来的就业或创业道路。要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各行各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依托一批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使得高校学生在参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相关行业,认清内外部环境,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锤炼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为未来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立“学习型学校”的高校管理模式

要建设学习型社会,高校必须首先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持续发展需要学习型管理来维系。学习型高校包括“八大要素”: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内建有多元回归和开放的学习系统;组织内部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每个人都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大家都能感觉到学习工作化的意义;学习工作化使高校可持续地发展;学校管理实行分权管理,校长授权,教职工、学生家长有权参与学校的决策活动;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学习型大学的校园应向社区开放。
1.建立新形势下的“学习型组织”。叶澜教授认为,“中国学校要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转变,应具有‘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学习型高校在形式上,从层级式向扁平式转变;在价值观上,从权威领导向管理转变;在目标上,从管理阶层制定目标要求下属达成转向校长和教师一起努力达到共同愿景;在决策上,由自作决定转向授权决定;在动机上,由注重基本、外在的动机和需求转而注重更高层次、内在的动机和需求;在沟通上,由单向、封闭式的转向双向开放式沟通。学校将是一个不断学习与专业化的组织,在个人、团队、组织以及与社会的互动中,学习是一种持续进行、策略运用的过程,使成员与组织同步发展。
2.创建自由、多元的学习文化,倡导学习共享。在“以学习求发展”的新的学校发展观指导下,校园文化特征是:(1)终身学习。整个校园形成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2)全员学习。高校的每个成员,都要建立学习的理念,使所有人都浸润在学习的热潮中。(3)全程学习。将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始终,通过不断学习来应对工作中的问题。(4)团体学习。不同的团体有适合本团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习效率最大化。(5)学以致用。对于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而言,要将教育内在的价值取向融入日常的管理和教学目标,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对于学生而言,所学要转化为内在的修养和智慧,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锤炼。
3.突破时空限制,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巨大优势。学习型社会最核心、最突出的外显标志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无疑,计算机网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1)建立高校与高校之间的链接。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建立高校与社会的链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归纳、整理,形成公共学习数据共享与公开。既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也有利于高校与社会的学习互动。(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高校在对继续教育的投人方面有着投资少、质量高、效益好等特点。毋庸置疑,高校应当是继续教育的主力军。(4)扩大高校精品课程对公众的开放。所有学校都可以建立独立的或是联合的统一存放课程的平台,由学校专门小组统一维护,使精品课程真正建成高质量、符合网络学习特点、充分利用技术能力的网络课程,从而让精品课程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终身学习。
毋庸置疑,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高校有能力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应当主动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通过提高高校综合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及转变高校管理模式,用“学习型管理”理念指导学习型高校建设,高校也将自身的长远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结合起来,其意义颇为深远。
[陈龙根:浙江工业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研究。王乐: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研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