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浅谈高校通识教育有着理由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26565 浏览:1204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加强通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学校对通识教育普遍认识不足,存在对通识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此,对当前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践;探讨
2095-3089(2012)12-0028-01
1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是来自普通本科教育领域中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一个概念。从内涵上来说,通识教育着眼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强调知识结构的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以避免知识结构单一以及人格缺陷带来的偏狭、片面和扭曲。就其外延来说,通识教育包括除了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形式。它重在于“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是多样化的选择。学生们通过这种多样化的选择,自身素质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我们经常说某某人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结果。通识教育就是要开发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它所要“孕育”出真正的“人”。
2通识教育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2.1通识教育现状:目前通识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必将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了解当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提高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我校400名学生进行了通识教育现状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9份。
(1)通识教育理念的认知情况:知道通识教育的学生占18%,不知道通识教育的学生占44.6%,简略了解过的学生占10.6%,愿意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占25%,无所谓的学生占2%;
(2)通识课程意义认知情况: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认为扩大了知识面,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的学生占37.7%,认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的学生占36%,认为提高了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占10.5%,认为培养了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生占12%,认为很难说有什么影响,感觉课程没多大意义的学生占3.8%;
(3)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认知情况:认为课程开展要往现代社会所缺欠的人文素养和毕业就业方面拓展的学生占24.5%,认为要提高体素质的学生占20.9%,认为要扩大宣传,引进优秀师资,组织学生小组,尽量给学生更多自由与引导,鼓励思想自由的学生占20.7%,4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对你的人文底蕴的提升所起的作用较大的学生占2

5.5%,认为通识教育应具有古典风格的学生占8.4%;

(4)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对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非常满意的学生占42%;比较满意的学生占49.2%,不太满意的学生占37%,不满意的学生占

5.8%,完全不满意的学生占3.7%;

调查情况说明学校通识教育开展缺乏重视未起到实际作用。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认识,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通识教育的功效,就必须找出存在的问题。

2.2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通识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现有的目标较多地强调专业素质为核心,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则考虑不多,对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培养考虑得也不多,缺乏系统规划。大多数高等学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总体规划,没有把通识教育纳入刚性的学校教学计划,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国内一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明显趋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内容划分普遍缺乏明确标准,绝不是课程杂乱的堆积,要实现通识教育目标,不仅课程要有广阔的覆盖面,而且还要求各个学科领域呈现一定比例。高校目前对通识教育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
(3)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由于通识教育不受学校重视,变化性大,学习内容和形式单一,教师一般不愿教授通识教育,学校只安排一些课时少的青年教师和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教授,教学质量不够高。而且学校教师都是在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通识教育意识和能力较低。教授热衷于课题研究或只给研究生授课,教师职务评定、任命和任务或加薪均以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教师们不可能重视对通识教育的实施。
3解决通识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3.1加强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通识教育必须以理念的确立为先导。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提升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建立判断力及价值观;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融会发展的可能,以及发掘终生学习的潜力。”
通识教育理念的存在与否决定了通识教育的存在与否。存在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构建,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以及负责任的公民。建立通识教育学会和通识教育的专门刊物;建立通识教育法规,将通识教育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应用立法的形式明确课程的决策权力以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3.2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内容体系:要实现通识教育,必须建立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跨学科综合课
程模式。必须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道路,除了人文教育之外,将科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向现代大学教育的全体,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思想精髓上的融合,使现代大学培育出来的人能够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符合现代社会理想的健康人格。通识教育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学科,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3.3建设高素质的大学通识教育教师队伍:通识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实施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本身需要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还应对某一专业的相关学科或邻近学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功底。因此,应重视对教师能力的培训和开发,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首先在大学教学思想观念上要改变过去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门立项研究,充分加强对大学通识教育作用的认识,提高大学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刘少雪,洪作奎综合课程: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路《高等教育研究》,2002(5):122-124
白鑫刚 新时期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教育探索》,2008(2):34-3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